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求职路上,大学生需警惕AI虚拟人冒名等陷阱

本文聚焦大学生求职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陷阱,如“付费内推”“虚假招聘”以及不法分子利用AI虚拟人冒名顶替等乱象,介绍了这些陷阱的特点和危害,并给出了防范建议,同时提及教育部的相关提示。

在当今的就业市场中,大学生们怀揣着梦想和期待,积极投身于求职的浪潮。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却趁机挖“坑”设陷,“付费内推”“有偿就业”等乱象频频上演,严重损害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权益。为此,教育部门发布了提示,提醒同学们务必提高防范意识,避免落入招聘陷阱,从而尽早实现顺利就业。

警惕“付费内推”“虚假招聘” 涉及交费要谨慎

警惕“付费内推”:所谓“付费内推”,是指某些机构向求职者承诺能够提供高薪行业的就业岗位,但前提是求职者必须缴纳相关的服务费用。这种“付费内推”行为实际上涉嫌不正当竞争和欺诈,一旦求职大学生陷入其中,往往难以主张自身的合法权益。在求职过程中,同学们一定不要轻信那些无任何要求且薪资待遇异常高的招聘信息,这类信息很可能就是陷阱。

警惕“虚假招聘”:“虚假招聘”通常是用人单位或非法中介机构进行虚假宣传,向求职学生收取高额的中介费,之后却拖延甚至直接不履行合同。因此,在求职时,同学们要仔细核实招聘企业或中介机构的工商注册、企业信用等信息。对于那些将先交费作为条件的招聘,都需要谨慎对待,切不可轻易交钱。

此外,学生们在应聘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种新的陷阱,即不法分子利用AI工具生成虚拟人,冒名顶替用人单位考官。同学们对此也要提高警惕,及时核对企业资质和发布渠道,确保自己接触到的招聘信息真实可靠。

北京科技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 刘晓杰表示:有的同学在面试,甚至在接到offer(录取通知)的过程中,看到的都是虚拟人或者虚拟的场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首先要辨别信息的真假。有些不法分子会在线上设置交费链接,告知同学们参加考试需要交报名费,不少同学就因此上当受骗。所以,一旦涉及交费,不管是在什么样的渠道,大家一定要保持警惕。因为正规途径针对应届生的求职招聘信息,是不存在收费问题的。

教育部也特别提示广大求职学生,要使用正规的求职渠道。如果在求职过程中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第一时间要保留证据,并立即拨打12333电话或前往人社部门进行投诉举报。

本文围绕大学生求职陷阱展开,详细介绍了“付费内推”“虚假招聘”以及AI虚拟人冒名等常见陷阱,分析了其特点和危害,同时给出了防范建议,并传达了教育部的提示。旨在提醒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提高警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求职路上,大学生需警惕AI虚拟人冒名等陷阱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