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72岁名老中医冯五金:中医借AI东风,机遇与挑战并存

72岁的山西全国名老中医冯五金对于中医与人工智能结合的看法和实践。他认为这是中医发展的千载难逢机遇,但不能盲目跟风。冯五金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让中医模糊的诊断变得清晰,开发了“融智医学传承平台”,还考虑将其与Deepseek关联,推动数智化中医成为现实。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成为了备受瞩目的焦点。3月24日,在山西太原,72岁的全国名老中医冯五金谈及近期被热议的人工智能时,既兴奋又担忧。他感慨地说:“人工智能这个风口,对中医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不要错过风,但也不能盲目跟风。”

让冯五金兴奋的是,中医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仿佛为古老的中医开启了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将为中医的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发展带来无限可能。然而,他也有着深深的忧虑,如果中医界固步自封、本末倒置,那么将再次错失发展良机。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体系,拥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在民间有着深厚的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医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标准不统一、形象不具体、抽象不客观、疗效难复制而存在争议。冯五金举例说道:“中医讲望闻问切。同样是号脉,同一时间不同医生、不同时间同一个医生号出来的结论都不一样;看舌苔,薄了厚了,也各有说法。”为了解决这些模糊不清的问题,冯五金正在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将这些模糊变得清楚。

图为冯五金谈中医与新科技。中新社记者 韦亮 摄

冯五金开发的“融智医学传承平台”就是他探索中医与科技结合的重要成果。打开这个平台,在中医界面搜索“口干”关键词,系统会给出几味中药及药量;搜索“口干舌燥”,提示的则是另一种组合的中药及药量。切换至西医界面,各类西药的适应症、用药禁忌、用法用量等皆有标注。

回溯平台的诞生历程,十多年前,由于就诊患者较多,写病历、开处方繁琐费时,跟随冯五金学习的研究生为其开发了一款小程序。随着资料的不断累积,冯五金萌生了一个想法,是否可以设计一个大数据平台,既能管理患者病历、跟踪治疗效果、查询医药学文献,还能总结用药规律、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经过数次试验,“融智医学传承平台”应运而生。

冯五金解释说,中医的优点是博大精深,但缺点是固步自封,而其前景则是与时俱进。“这个平台的‘融’包括中医和西医的融合、人脑与AI的融合,融合才能取长补短、与时俱进。”目前,该平台已收录10多万份病例,精选中药600多味、中药方3300多首、经典名方2000多首,收载有国家基本用药目录和国家医保用药目录的品种西药2400多种、中成药1600多种、民族药90多种,冯五金临床经验方250多首亦可供临床医生选用。并且,该平台已通过国家相关部门认定,获得了10多项相关成果。

坐在山西省中医院“冯五金名医工作室”,冯五金用手机打开Deepseek软件,输入“反流性食管炎”,将答案与“融智医学传承平台”的反流性食管炎资料进行对比,查缺补漏。他表示:“软件可以帮助医生纠错,是个很好的工具,但不能让它‘篡位’。”当下,冯五金正在考虑将该平台和Deepseek关联,同时进行Deepseek驯化工作。他相信,远程智能会诊、AI中医坐诊,数智化中医将会成为现实。

“中医是治疗手段,是产业,更是文化。”冯五金对中医这片“蓝海”充满信心,他正带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中医与科技融合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本文围绕72岁名老中医冯五金对中医与人工智能结合的看法和实践展开。冯五金认为中医与人工智能结合是机遇,但不能盲目跟风。他运用科技解决中医诊断模糊问题,开发“融智医学传承平台”,还考虑与Deepseek关联推动数智化中医。展现了他对中医发展的积极探索和对中医未来的信心。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72岁名老中医冯五金:中医借AI东风,机遇与挑战并存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