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创新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农村以助力乡村振兴。着重介绍了莲都区仙渡乡的文化特派员雷冰帆,她从一个初来乍到被村民质疑的城里人,通过一系列举措探索乡村文旅新模式,成功打造“我在仙渡过大年”等文旅品牌,促进乡村增收,见证乡村的发展变化。
莲都区仙渡乡葛畈“村晚”的热闹场景展现出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文化特派员这一角色,是党委宣传部门携手机关、高校、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按照特定程序选派的。他们拥有高水平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的文化特长,其使命是指导乡镇(街道)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去年4月底,浙江创新性地实施了文化特派员制度,旨在通过“服务一个村,提升一个镇,带动培养一支队伍”的有效方式,推动全省优质的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凭借文化的力量推动乡村振兴,实现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
“乡村其实很简单,你只要付出,他们就会加倍地对你好。”
在莲都区仙渡乡,雷冰帆成为了村民们口中那个多才多艺的文化特派员。当地村民、如今的咖啡师叶爱红满脸笑意地指着老宅内的咖啡馆,向记者介绍说:“她主持活动、唱歌跳舞样样都特别拿手,可厉害了。”原来,这间飘着咖啡香的咖啡馆,曾经只是老宅内的一间偏房,在雷冰帆的改造下,才有了如今的模样。叶爱红开心地说道:“过去村里根本没有挣钱的门路,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增加收入。像我这样上了年纪的乡下人,都学会打奶泡、拉花这些技能了。”
“我们想探索一种乡村文旅的新模式,首站就选定了仙渡乡。”雷冰帆最初来到这片土地时,还是一个连“稻子、谷子、麦子”都分不清的城里人,而且她的父母也对她的选择持反对意见。对于这位突然到来的年轻人,村民们既感到新奇,又充满了疑问:她能做些什么呢?搞旅游?咱们村里能有什么好玩的呢?
面对初期村民们的疑虑,雷冰帆和她的团队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们组织老年村民前往丽水,去感受现代城市的生活。带着村里的老人们吃汉堡、体验AI科技,还乘坐游船穿梭在古堰画乡的瓯江碧波之间。雷冰帆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脸上洋溢着笑容:“他们开心得就像孩子一样。”
大家一起策划讨论“我在仙渡过大年”文旅品牌(雷冰帆口述 AIGC生成)
在那用油纸伞和灯笼装点的古街巷里,一幅炊烟袅袅的年俗长卷缓缓展开。村民们现场制作并售卖豆腐泡、粽子等传统美食,让游客能够沉浸式地体验非遗技艺。当时,雷冰帆和团队为了让乡亲们安心,还承诺若农产品滞销,他们会负责统一收购。
“当时村里缺乏自然客流,好在我是丽水本地小有名气的自媒体达人,就通过社交平台为活动引流。”雷冰帆回忆道。活动当天,团队成员们齐心协力,既身着汉服沿着村道巡游来造势,又化身人工“喷雪机”营造出冬日的氛围。
“活动前夕的紧急时刻,场地布置仍有多处未完成。”雷冰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心有余悸,“当时我在车里和仙渡乡书记沟通进度的时候,绷不住地哭了。”幸运的是,雷冰帆团队里的成员、乡镇干部与村民们在当晚自发组成了“突击队”,连夜抢搭展台。“最后我们是举‘全村之力’‘全乡之力’撑起了这场活动。”雷冰帆感慨地说,面对潮水般涌入的城里来的客人们,村民们最终成功地接住了这波流量。
第一年“我在仙渡过大年”活动现场(雷冰帆口述 AIGC生成)
首战告捷的“我在仙渡过大年”活动,在往后迎来了新一轮的升级。雷冰帆介绍说:古村祠堂里上演的脱口秀与传统年俗相互碰撞,年味市集引入了潮玩元素。这个来自乡村的文旅IP在三年间完成了三级跳——从“我在仙渡过大年”到“我在莲都过大年”,最终被市里推广为“我在丽水过大年”。
“我是文化的激活者、经营者和陪伴者”
关于自己作为文化特派员工作的定位,雷冰帆有着清晰的认识。她认为自己从挖掘地方文化打造文旅产品的“激活者”,到运营推广形成商业闭环的“经营者”,最终成为见证乡村生长的“陪伴者”。“随着越来越多青年创业者带着新业态加入,乡村已经形成它自己的生命力了。”
据了解,截至3月10日,丽水市莲都区省、市、区三级文化特派员工作成效显著。共开展理论宣讲活动135次,文艺演出、惠民服务等199次,共组建66支乡土文化人才队伍。通过文旅规划、文创销售等方式帮助派驻地增收120万元,已形成“送文化—育人才—留队伍”的良性循环。
本文通过介绍浙江文化特派员制度以及莲都区仙渡乡文化特派员雷冰帆的具体实践,展现了文化特派员在乡村文旅发展和乡村振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雷冰帆凭借自身努力和团队协作,成功打造文旅品牌,促进乡村增收,同时也体现了文化特派员制度带来的“送文化—育人才—留队伍”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