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北京市通州区的科技创新发展情况,详细介绍了通州区在孵化器建设、企业培育、科研投入、创新成果产出以及创新生态优化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同时阐述了相关科创政策对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
北京日报消息,近日通州区科委传来令人振奋的好消息。黑马数字孪生孵化器成功获批为通州首家北京市引领类标杆孵化器,一方创新医疗孵化器则获评通州首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这两项成果均实现了“零”的突破。与此同时,通州区展现出了强劲的科技创新实力,大中型重点企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速连续五个月位居全市第一。不仅如此,全区医药工业产值增速和科技服务业收入增速均位列全市第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更是首次突破1200家,充分彰显了副中心在科创领域的蓬勃活力与无限潜力。
副中心科技创新工作能够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绩,关键在于其日益完善且强有力的科创政策体系。《北京城市副中心科技创新资源倍增工程实施方案》《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强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支持办法》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相继落地实施,为优质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加快了资源集聚的速度。
在企业梯度培育方面,通州区已经初显良好态势。据统计,去年通州区科委推荐的223家企业获得了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筑基扩容”培育清单支持,23家企业被纳入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小升规”培育清单。通过加强对企业申报的辅导工作,2024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首次突破了1200家。
通州区在科研投入方面的力度也在持续加大。去年,通州区科委立项支持了文化和科技融合等6个领域的20个科研项目,支持金额达到420万元。有关部门共兑现研发投入奖励性后补助资金2835万元,惠及了95家企业。2024年1至11月,通州区大中型重点企业研发费用合计68.5亿元,同比增速高达40.2%,高出全市平均值33.4个百分点,增速连续五个月高居全市第一。
五河交汇处已经成为了创新成果的高产地。去年,中际联合、通美晶体2家企业荣获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三峡能源等4家企业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五千脑宇更是荣获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最高奖——卓越奖。
通州区的创新生态也在持续优化。区科委着力发挥产业引导基金的作用,推动成立了通州首支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基金——通政创新(北京)股权投资基金,基金规模达2100万元。同时,围绕“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热点积极推广普及科技惠民成果。
今年年初,通州区发布了“科技创新资源倍增工程”“十百千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和“全域应用场景创新之城”建设工程,这一系列举措将进一步推动副中心科创体系更加完善。
本文介绍了通州区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多项成果,包括孵化器“零”突破、企业培育成效显著、科研投入加大、创新成果丰硕以及创新生态优化等。这些成就得益于完善的科创政策体系,未来通州区通过实施相关建设工程,有望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更大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