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戏剧表演教师范伊立与戏剧结缘、不断探索表演教学方法以及期望通过戏剧促进文化交流的故事。从她偶然走上戏剧学习之路,到在不同阶段对表演和教学的深入探索,展现了她对戏剧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下面这幅图片记录了2023年6月,范伊立在美国南卡州温思洛普大学授课时的场景。
范伊立是一位在美国从事戏剧表演教学工作的教师。她从小就是那种循规蹈矩的学生,在高考这个人生的重要节点,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踏上了戏剧导演的学习之路。此后,戏剧便贯穿了她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成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与戏结缘
1996年,范伊立还是一名就读于重点高中的学生。在那所学校里,身边都是学霸,每天高强度的文化课学习填满了她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范伊立常常觉得学习很吃力,内心十分苦闷。而且,除了学习,她根本找不到其他的人生方向。
范伊立回忆道:“我从小就是那种非常典型的‘听话’学生,老师教什么我就认真学什么,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的兴趣究竟在哪里。”
到了高三那年,恰好中央戏剧学院到学校招生。当时的范伊立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会与这所学校结下不解之缘。
她笑着说:“我是被我的朋友‘押’着去参加考试的。她对这件事特别上心,觉得我就应该去考中戏。”
这其实是有原因的。在高中时期,范伊立担任班长。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她总是能想出一些新奇的点子,组织同学们举办各种有趣的活动。她回忆说:“那个时候,我会带着大家举办时装周、排练小品,我觉得这些文娱活动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趣。”
在朋友的陪同下,范伊立报名参加了中戏的编导初试。由于没有经过任何训练,她心里一点底都没有。就在她觉得自己肯定会在第一轮就被淘汰的时候,她却接到了参加第二轮考试的通知。
随后,她也顺利地通过了第二轮考试。也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范伊立突然意识到,自己就应该去学习戏剧,去追求艺术和美。到了三试的时候,范伊立仿佛被点燃了热情,在考试中努力展示出自己的最佳状态。
就这样,她成功地进入中戏,就读编导专业。范伊立感慨地说:“在这场考试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与艺术产生联系,一直以为自己未来会像很多文科生那样,去做一名律师或者当一个老师。”
本科期间,看到身边的同学们纷纷参与社会实践,或者已经开始了自己的职业道路,范伊立也曾一度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
她坦言:“我一直都是一个应试型的学生,从小到大只会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对于职业发展和个人兴趣还存在很多困惑。所以,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我还是选择回到校园读研。”
表达自己
如果说本科期间是范伊立的沉淀阶段,那么读研时期就是她的爆发时刻。为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戏剧,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它,范伊立在硕士阶段选择了表演专业。
范伊立说:“我在学习编导专业的时候,思维非常纯粹,就是典型的导演思维,很少会有感性的时刻。当时,一个创作对我来说就像一道题,我只考虑如何解题,却缺少了很多感性思考。”
读研究生时,有一次,范伊立和老师在外面喝咖啡。当时正值北京的秋天,老师看着窗外问范伊立:“看着窗外你会想到什么?”她回答道:“这个场景拍爱情片很合适,在对面的路上可以架一个机位,这样可以拍出一个好的光影效果。”老师却告诉她:“这是典型的导演思维,不是演员思维。作为演员,你在面对这样的场景时要有感性的认知。”
老师的这番话,让范伊立有了新的思考。从此,她开始刻意训练自己用更感性的方式去看待这个世界。
2010年,在读研究生的范伊立创作了一部名为《月光下的碎玻璃》的戏剧。凭借这部作品,她荣获了2011年北京青年戏剧节的“最佳新晋导演奖”。随后,她受邀前往日本,将这部戏剧作为日本东京小爱丽丝戏剧节的开幕作品。由于当时还是学生,范伊立无法联系到专业的演员团队,只能号召一些非科班出身的人来帮忙。
在指导这些人表演的过程中,范伊立发现他们的演绎非常机械化,没有将个人情感投射到角色中。这时,她突然想起了老师之前对她说过的话。她希望能够充分调动起大家的感性思维,引导大家了解自己的身体,认识自己的情感。这次实践经历,为她之后提出“充满想象”表演训练法奠定了基础。
2014年,范伊立在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电影与视效工作室担任表演老师。她发现很多学生惧怕表演,或者根本不知道如何将自己的情感应用到专业实践中。
于是,她设计了一系列方法,帮助那些不善交流的同学们快速建立身心连接,敢于表达自己。范伊立说:“对于演员来说,最不可或缺的工具就是他的身体和心理。”
建立连接
2020年,通过朋友的介绍,范伊立获得了一个前往美国工作的机会。她在美国南卡州东点学校担任孩子们的戏剧老师。
在课堂上,范伊立结合之前的教学经历,研究出了“充满空间”训练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那些羞于登台、害怕展示自己的同学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身体与情感,从而更好地带入角色。
范伊立说:“我以前也有过不敢登台的经历,当时我就特别希望能找到一个方法帮我克服这个恐惧。现在,我可以帮助和我有同样经历的同学,我觉得非常开心。”
在教学方面,范伊立进行了很多尝试。她带着自己的学生改编演绎儿童文学《小王子》,创作出了《戴口罩的小王子》。这是她在美国创作的第一部作品,记录了疫情期间第一批上学的孩子一起拍电影的场景。这部作品在国际上获得了很多奖项。
在和学生讨论的时候,范伊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他们自己选取角色进行故事续写改编,用第一人称展现整个故事情节。通过这种方式,范伊立发现可以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她表示:“我主张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演绎,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领导管理能力。”
范伊立的这套方法和理念获得了很多同行的认可,她还受邀去南卡州的教师联盟做经验分享和培训。
除了在学校的常规工作,范伊立还会参与不同社区的培训,在各个社区建立工作坊。她通过“充满空间”训练法打破年龄圈层,帮助人们用戏剧与彼此建立连接。范伊立说:“我希望大家可以把戏剧当作工具,在合作的过程中认识自己,认识彼此,取长补短。”
有一次,社区中的一位华人需要给自己的企业拍摄宣传片,这恰好成为了工作坊的一次实践机会。
范伊立介绍说:“来自不同国家、不同专业的人们聚在社区图书馆里,各个小组的成员都发挥了自己最大的潜能,从策划、表演再到最后的剪辑,都是由他们自主完成的。”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发掘和利用每个人的潜能。
范伊立说:“我发现戏剧作为工具,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发掘个人潜能。除了对个体有帮助,戏剧对解决一些群体冲突、文化冲突也同样适用。”
范伊立发现,中国很多哲学思想都主张包容和平。来到美国之后,她看到这里有很多不同的族裔和文化。在未来,她希望通过戏剧减少文化冲突,融合多种文化,让戏剧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
范伊立从偶然接触戏剧到深入研究表演教学的历程。她在不同阶段不断探索,提出了独特的表演训练法,在教学和社区活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她还期望通过戏剧促进文化交流,减少文化冲突,展现了她对戏剧事业的热爱与追求,以及对文化融合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