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公募增资潮再现,中小与外资公募发展瓶颈待破,频繁增资成效甚微,中小公募深陷“资本脐带”困境

本文聚焦近期多家公募基金的增资现象,详细介绍了国新国证基金、新华基金等公司的增资情况,分析了中小公募和外资公募频繁增资却成效不佳的现状,探讨了其背后的原因及面临的发展困境。

近期,基金市场掀起了新一轮的公募增资热潮,国新国证基金、新华基金、红土创新、弘毅远方基金、联博基金等多家公募基金纷纷加入增资行列。

券商中国记者深入调查后发现,参与此次增资潮的主要是中小公募基金公司。这些公司的股东背景各不相同,尽管多次获得股东“输血”,但在发展成效方面却不尽如人意。以弘毅远方基金为例,自2018年成立至今,已经历了六轮增资,然而其管理规模截至2024年底仅有5.6亿元。联博基金也有类似情况,经过三次增资后,管理规模甚至只有1.6亿元。

长期以来,这些难以发展壮大的公募基金公司依赖股东的资金支持维持运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资本脐带”关系。分析人士向券商中国记者表示,这种外源性的“输血”方式并非长久之计,而基金公司要形成自身的“造血”功能也并非易事。这些公司并非不努力,而是缺乏差异化的竞争力。在当前“马太效应”不断加剧的市场环境下,它们想要奋起直追的难度较大。

新一轮公募增资潮再现

根据国新国证基金3月21日发布的公告,经证监会许可核准,国新资本有限公司成为国新国证基金的主要股东。同时,国新资本认购国新国证基金新增的2.1亿元出资,占注册资本金比例为51.22%。此次增资后,国新国证基金的注册资本由2亿元增加至4.1亿元,股东也扩展为两位,分别是国新资本有限公司和国新证券,持股比例分别为51.22%和48.78%。

国新国证基金的增资现象,只是开年以来新一轮公募增资潮的一个缩影。据券商中国记者跟踪观察,本轮增资潮中不仅有成立已久的老公募基金公司,还有次新公募和外资公募的身影。

天眼查数据显示,3月10日,新华基金进行了注册资本变更,由2.18亿元增至6.28亿元。截至3月21日,新华基金旗下基金公告已更新公司注册资本数据。今年3月初,苏州银行发布公告称,旗下成立于2023年初的苏新基金拟采取现有股东同比例现金增资方式进行增资,增资金额为1.5亿元。其中,苏州银行拟出资8400万元,出资比例为56%;凯德基金出资额为3600万元,出资比例为24%;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出资额为3000万元,出资比例为20%。外资公募方面,根据联博基金3月18日公告,其注册资本由3亿元增加至5亿元,增资后联博香港有限公司持股比例(100%)保持不变。

此外,今年以来,弘毅远方、红土创新基金等公募也出现了增资情况。根据弘毅远方基金3月中旬公告,该公募的股东弘毅投资(北京)有限公司增加出资3000万元。增资完成后,弘毅远方基金的注册资本由3.5亿元增加至3.8亿元,弘毅投资(北京)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仍为100%。1月初,红土创新基金公告称,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向该公司增加注册资本金1.5亿元,增资后注册资本为5.5亿元,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仍为100%。

频繁“输血”成效甚微

与过往的增资潮类似,参与本轮增资潮的依旧是中小公募基金公司。这些公司的股东背景丰富多样,但普遍存在管理规模偏小的问题。从长期来看,个别公司近年来频繁进行四五次增资,但目前的成效并不明显。

以弘毅远方基金为例,自2018年成立以来,已经经历了六轮增资。公司最初成立时资本金为1亿元,成立当年就进行了首次增资,增加至1.7亿元。2020年和2021年,弘毅远方基金又开启了两轮增资,注册资本增加到了2.5亿元。2023年,该基金迎来股东的第四次增资,注册资金由2.5亿元增加至3.1亿元。2024年,经过股东的第五次增资,弘毅远方的注册资本增至3.5亿元。今年3月进行的是该公募的第六次增资。根据同花顺iFinD统计,截至2024年底,弘毅远方管理的公募规模只有5.6亿元,在全市场公募机构中排名180名。

联博基金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本次增加的2亿元注册资本,是这家外资公募自2021年成立以来的第三次增资。2023年10月,联博基金首次增资时,注册资本由1亿元增至2亿元,随后在2024年5月增至3亿元,本次增资后注册资本已达5亿元。

这种情况在外资公募中并不罕见。例如,富达基金在今年2月宣布将注册资本从1.6亿美元增至1.82亿美元。自2021年成立以来,富达基金已累计进行了五轮增资。此外,截至2024年底的最新一轮增资,路博迈基金完成了近年来股东的第4次增资。贝莱德基金也曾于2024年7月宣布增资,这是其成立以来的第四次增资。

然而,截至目前,这些外资公募的规模仍未出现显著提升。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路博迈的管理规模为164.08亿元,排名125位;贝莱德基金和富达基金的管理规模分别为100亿元出头和68.27亿元,排名已在130名之外。联博基金的管理规模甚至只有1.6亿元。

“资本脐带”割不掉

从公司经营的角度来看,增资属于基金公司的“外源性输血”,更多地是起到一种推动作用。晨星(中国)高级分析师李一鸣分析指出,基金公司增加注册资本金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经营状况良好的基金公司,增资可能更多地是为了扩大经营,例如扩充投研团队和产品线;二是如果基金公司在财务上有压力,增资可能主要是用于补充资本实力,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小公募基金公司在获得增资后,经营状况并未得到有效提升,管理规模长期难以突破,成为了“长不大”的公募。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公募长期依赖股东的资金支持,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资本脐带”关系。由于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基金公司难以摆脱这种关系,但股东的“输血”并非无限的。长期以来,这些“长不大”的公募纷纷陷入了发展困境。

华南一家公募的资深中高层人士向券商中国记者分析称:“外源性的‘输血’不可持续,基金公司要找到自身的‘造血’功能并非易事。这些公募长期‘长不大’并非是因为不够努力,而是缺乏差异化竞争力。个别具有悠久历史的公募(如新华基金),早期的牌照壁垒尚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由于股东变更、管理层不稳定等内部原因,这些年错过了发展的时机。在‘马太效应’加剧的情况下,它们奋起直追的可能性并不大。”

此外,针对外资公募的发展,沪上一家公募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依靠频繁增资无法解决外资公募的发展问题。外资公募在中国已并非新鲜事物,近年来不少中外合资公募纷纷转为外商独资公募。但从整体来看,外资公募仍未找到一条顺畅的发展路径。除位于上海的摩根基金等少数公募外,大部分外资公募管理规模偏小,早期出现的“水土不服”等问题依然存在。

该沪上公募人士还指出:“不少外资公募宣称采用的是‘本土化’团队,但外方股东的经营理念依然存在。这些理念并非不好,只是难以适应中国本土市场的情况。在发展早期,外资公募的自我优越感较为强烈,经过这些年的现实情况,他们逐渐意识到了中国市场的独特性,但要做出改变却并非易事。一方面,改变本身就不容易;另一方面,外资公募难以放下身段。”

本文围绕新一轮公募增资潮展开,详细介绍了多家中小公募和外资公募的增资情况,指出频繁增资并未带来显著的规模提升,中小公募形成“资本脐带”依赖,且缺乏差异化竞争力,外资公募则存在“水土不服”等问题,在“马太效应”下,这些公募奋起直追难度较大,未来发展困境亟待解决。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公募增资潮再现,中小与外资公募发展瓶颈待破,频繁增资成效甚微,中小公募深陷“资本脐带”困境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