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美国政府以停止4亿美元联邦资金为要挟,迫使哥伦比亚大学接受“整改”要求这一事件。详细介绍了事件背景、哥大的应对措施,以及各方对美国政府干预大学学术事务的看法,还提及了相关人员被拘捕等后续情况。
资料显示,画面中的场景来自哥伦比亚大学,图片由视觉中国提供。
近期,美国政府采取强硬手段,以停止提供4亿美元联邦资金作为威胁,逼迫被指控在校内容忍“反犹主义”的著名学府哥伦比亚大学接受“整改”要求。据媒体3月22日报道,哥伦比亚大学已经同意部分相关要求,目的是继续获得联邦资金支持。
回溯到2023年10月,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与以色列爆发了新一轮大规模冲突。此后,美国境内许多大学纷纷举行集会活动,表达对巴勒斯坦的支持,同时反对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大规模军事行动。
美国总统特朗普以及部分亲以色列的美国国会议员认为,这些支持巴勒斯坦的集会活动让犹太裔学生受到了威胁,指责哥伦比亚大学校方纵容“反犹主义”。大约两周前,特朗普政府果断暂停向哥伦比亚大学提供4亿美元的联邦资金,并明确表示,校方只有实施一系列措施,才有可能恢复资金供应。
路透社报道,在3月21日,哥伦比亚大学在一份备忘录中默许了几项要求。其中包括推进在校园里禁止戴面罩的计划,这一举措旨在加强校园安全管理,防止可能出现的隐藏身份的不良行为;赋予安全官员逮捕权,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任命一名新的高层管理人员主管提供中东研究课程的院系,确保课程的教学方向和内容符合相关要求。该校临时校长卡特里娜·阿姆斯特朗在声明中强调,这些措施是为了“确保学术活动不受干扰,使每一名学生和教职员工在我们的校园里都是安全的、受欢迎的”。
学术接管“闻所未闻”
特朗普政府曾提出一项极为苛刻的要求,即要求哥伦比亚大学将中东、南亚和非洲研究系置于学术接管之下至少五年,剥夺教职员工的控制权。学术接管是一种非常罕见的举措,通常是大学管理层通过任命院系外的教授或管理人员来接管该院系,以修复运转失常的院系。路透社指出,美国政府提出这样的要求“闻所未闻”。
虽然哥伦比亚大学在备忘录中并未直接提及接管一事,但其举动似乎已经满足了这一要求。该校计划任命一名新的高层管理人员对课程和教职员工进行审查,以确保其立场不偏不倚,避免出现所谓的“反犹主义”倾向。
对于哥伦比亚大学的这一让步,各方反应强烈。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生乔纳森·齐默尔曼感慨地说:“对哥伦比亚大学来说,这是悲伤的一天。”美国拉特格斯大学教授、美国大学教授协会会长托德·沃尔夫森认为,特朗普政府的要求“可以说是自麦卡锡时代以来”对学术自由、制度自治等方面“最严重的侵犯”,“这开创了一个可怕的先例”。
哥伦比亚大学的让步立即引发了广泛的批评。特朗普政府已经发出警告,将对至少60所其他大学采取类似行动,这无疑给美国高等教育界带来了巨大的震动。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月8日,曾参加反对以色列在加沙地带军事行动抗议活动的哥大巴勒斯坦裔研究生马哈茂德·哈利勒被美国移民部门执法人员拘捕。哈利勒拥有美国永久居留权,其妻子为美国公民,且已怀孕八个多月。
美国白宫和国土安全部回应此事时称,哈利勒支持“恐怖组织”。美国把控制加沙地带的哈马斯定为恐怖组织。美国政府明确表示,寻求把哈利勒驱逐出境。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警告,今后还将“有很多”像哈利勒这样“支持恐怖分子和反犹”的人被捕并遭到驱逐。
本文围绕美国政府以资金威胁哥伦比亚大学接受“整改”这一核心事件展开,详细阐述了事件的起因、发展过程以及各方反应。美国政府的强硬干预不仅引发了对哥伦比亚大学学术自由的担忧,还可能波及其他高校。同时,相关人员被拘捕和驱逐的情况也凸显了这一事件背后复杂的政治和社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