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萧易的著作《漫长的调查——重走营造学社川康古建筑调查之路》展开,介绍了该书沿着营造学社当年在川康的古建筑调查路线,结合当年照片与如今现状,重现考察经历。同时提及萧易此前基于营造学社照片重现广汉的情况,以及他为还原古建原貌所做的努力,还阐述了其写作风格和书中内容带来的感受。
沈沿
萧易精心创作的《漫长的调查——重走营造学社川康古建筑调查之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宛如一幅历史的画卷,徐徐展开。它紧紧沿着中国营造学社在1939年8月至1940年2月期间,于四川、西康两地走访古建筑的调查路线,对营造学社的每一个调查对象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证。作者巧妙地将营造学社当年拍摄的调查照片与如今实地拍摄的照片相互结合,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能够清晰地看到川康古建筑的过去与现在,生动地重现了当年梁思成与他的同伴们那充满艰辛与探索的考察经历。
萧易曾透露,在营造学社的照片中,有560张是关于四川广汉的珍贵影像。那是在1941年夏天,梁思成与刘致平受戴季陶的委托,前往广汉参与重修县志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承担了拍摄、测绘古建筑的任务,从而拍下了广汉全套的影像资料。这些资料涵盖了城墙、会馆、文庙、武庙、公馆、书院、寺庙、道观、宗祠等各类建筑,几乎将城市中所有典型的建筑都囊括其中。基于这些照片,萧易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他不仅仔细搜寻文献材料,还亲自到实地进行比对调查。在2018年出版的《影子之城》一书中,他用生动的文字成功地重现了广汉这座城市往昔的模样。
而《漫长的调查》则在《影子之城》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萧易偶然发现,梁思成的遗孀林洙手中保存着一份营造学社完整的川康古建筑调查照片,其数量超过3100张。在获得林洙的授权,并得到四川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后,从2019年春天开始,他踏上了重新调查营造学社当年考察过的古建、古迹的征程。他想要了解这些古建筑如今的状态,以及在过去的80年间,它们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命运变迁。
在营造学社的众多调查足迹中,人们熟知的往往是他们在河南、河北和山西等地的调查活动,如今“重走梁林路”已经成为各个游学机构的经典路线。然而,营造学社在四川的调查却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背景。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学社被迫内迁昆明,在艰难地筹措资金后,终于在1939年秋前往重庆,并以重庆作为首站开启了在四川的调查之旅。在20多天的时间里,学社考察了长安寺、五福宫、温泉寺、禅岩寺等多处古迹,随后又马不停蹄地抵达成都继续展开调查。此后,营造学社的足迹遍布巴蜀大地,他们时而沿江南下,考察夹江千佛岩、白崖崖墓等;时而北上蜀道,探访新都古寺以及金牛古道重镇梓潼;时而东行嘉渠,穿行在汉阙之中;甚至还一度前往大足、李庄等地。这场调查持续了长达173天之久,但由于缺乏相关资料,这段历史少有人提及。80年后,萧易依照昔日的照片重新踏上故路,所看到的景象与当年相比,已然是另一番情境。
当年拍摄的照片,比如新津观音寺的照片,上面只有简单的编号,对于具体对应观音寺殿堂的哪个部分,已经无从得知。而且,许多建筑或构件在之后的岁月中,因为各种原因而消失了。萧易只能从前人的调查记录、文献资料以及村民的回忆中去寻找蛛丝马迹。他仔细研究照片中的每一个细节,试图从中找到关联,就像拼图一样,一点点地拼凑出一个完整的观音寺原貌。
萧易显然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天赋和丰富的经验。当我们阅读他的书时,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他独特的方法和风格。他采用田野调查的方式,亲自深入石窟现场,对文献史料进行爬梳、比对,经过严谨的调查和论证后,他将自己的结论以一种亲切、感性、纪实性的文字呈现给读者。这与学术论文那种枯燥的材料罗列截然不同,读者仿佛能够跟随他的文字,身临其境般地抵达现场,与他一同观察、感受和思考。这也正是我以及许多读者喜爱萧易作品的原因之一。
在《漫长的调查》一书中,我们常常会读到萧易在探访和考据实地时的感慨,照片中昔日的古迹如今已经荡然无存,这种巨大的反差读来往往令人唏嘘不已。当然,《漫长的调查》以冷静而克制的文字,真实地还原了营造学社的调查足迹,以及他自己重走旧地的所见所闻。
萧易的《漫长的调查——重走营造学社川康古建筑调查之路》,包括该书沿着营造学社川康古建调查路线的考证,萧易此前基于照片重现广汉的情况,以及他为还原古建原貌克服诸多困难的努力。还阐述了萧易独特的写作风格,让读者能跟随其文字感受考察过程,同时书中对古迹消逝的呈现也令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