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中国科学家借助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月壤样品展开研究,详细阐述了确定月球最古老、最大的撞击遗迹——南极 – 艾特肯盆地形成于42.5亿年前这一重要科学突破,介绍了该盆地的重要意义以及研究过程。
近日,一则来自月球探索领域的重磅消息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中国科学家利用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采集回来的月壤样品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突破。他们确定了月球上最古老、规模最大的撞击遗迹——南极 – 艾特肯盆地(SPA盆地)的形成时间为42.5亿年前。这一研究成果于3月21日刊登在学术期刊《国家科学评论》上。
在天体的形成与演化历程中,撞击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外部动力因素。内太阳系的各个天体都经历过相似的撞击过程。而月球,作为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其表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陨石撞击坑,这些坑洼就像是太阳系撞击历史的“活化石”,记录着远古时期的剧烈碰撞。
其中,直径约达2500公里的巨型撞击坑SPA盆地,堪称月球最为古老的撞击疤痕。它仿佛是一位沉默的见证者,默默诉说着月球幼年时期遭受的巨大“创伤”。这个盆地的形成时间意义非凡,它不仅是月球演化历史的关键转折点和撞击历史的起始坐标,还能作为校准整个太阳系撞击史的黄金参照。以它为标准,科学家们可以为火星、水星等行星上的撞击坑建立统一的年龄标尺,因此,它也被视为太阳系留给人类的珍贵“宇宙时钟”。
然而,精确限定SPA盆地的形成时间,一直是国际深空探测领域长期追求的首要科学目标之一,同时也是月球科学研究领域中悬而未决的最大谜团之一。为了解开这个谜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陈意研究员带领研究团队展开了艰苦的研究工作。他们从仅仅5克的月壤中,仔细分选出1600余颗直径大于200微米的岩屑。接着,基于细致的岩石学分类,研究人员又从这些岩屑中精心挑选出20颗具有代表性的苏长质岩屑颗粒,对其开展了全面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经过不懈努力,综合多项证据,团队最终成功确定SPA盆地形成于42.5亿年前。
中国科学家借助嫦娥六号采回的月壤样品,成功确定了月球南极 – 艾特肯盆地形成于42.5亿年前。这一成果为太阳系早期大型撞击历史提供了初始锚点,对于理解月球乃至太阳系早期演化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科研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