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神舟十九号乘组的第三次出舱活动,详细介绍了此次出舱任务的特点、完成的工作,包括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及舱外辅助设施安装等。还提及了空间站的防护情况、舱外航天服的使用情况,以及神舟十九号乘组在轨近5个月在多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最后透露乘组将于1个多月后返回地球。
神舟十九号乘组进行了第三次出舱活动,这同时也是空间站阶段的第19次出舱活动。此次出舱任务面临着诸多特点与难点,比如出舱设备数量众多、设备尺寸较大,并且安装点位也不少。不过,在天地的密切协同配合下,神舟十九号乘组顺利且圆满地完成了此次出舱活动的收官任务。
按照计划,在大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里,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机械臂以及地面科研人员的有力配合支持下,成功完成了多项重要任务。其中包括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及舱外辅助设施的安装,还有舱外设备设施的巡检等。值得一提的是,节点舱舱外状态设置的完成,为后续使用节点舱进行出舱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王焰磊解释道:“因为我们以后出舱,不一定必须从气闸舱出,节点舱是备份的一个气闸舱。所以我们在节点舱的舱口做了一些装置的安装和设置,比如舱外操作台等。”
此次出舱活动堪称目前空间站任务期间出舱设备数量最多的一次。航天员需要移动至多个作业点,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安装操作。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李学东表示:“气闸舱设备基本上都铺满了,这次航天员要多次进行舱内外传递,作业点也比较多。通俗来讲,航天员都要多跑几趟,来回取设备、装设备,而且设备的尺寸也比较大。这次任务完成之后,问天舱舱外的防护装置组装任务大部分工作就结束了,后续的任务可能就是围绕天和核心舱和梦天实验舱进行舱外组装的任务。”
那么,哪些空间站维护工作需要航天员出舱进行呢?此次出舱,航天员完成了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及舱外辅助设施安装、舱外设备设施巡检等任务。实际上,从神舟十七号乘组开始,航天员的出舱任务就包含了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设备设施巡检及处置等内容,到目前为止的每一次出舱任务也都有类似的安排。
现在整个空间站的防护情况怎么样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相关专家的介绍。据了解,从神舟十七号乘组开始,航天员们总共进行了七次出舱活动,对太阳翼等设备设施进行过三次维护,基本完成了舱外关键设备和舱体核心部位的空间碎片防护装置的增补安装。
李学东称:“目前对我们平台没有什么影响。但是为了关键设备,我们还是要装防护板进行防护,防止咱们长期运行对平台造成伤害。”
据专家介绍,目前空间站面临的主要问题来自空间碎片撞击和平台自身设备老化。后续,航天员们的出舱任务也还会规划这类维护工作。
李学东还提到:“后续还有一些防护维修任务,但不是很多了,还有别的出舱任务,包括新技术验证。现在近地轨道商业化卫星都比较多了,所以说近地轨道碎片防护和卫星防护就越来越重要了。”
在此次出舱活动中,神舟十九号航天员蔡旭哲和宋令东身着中国空间站舱外航天服,圆满完成了出舱活动。至此,中国空间站舱外航天服已经圆满保障了空间站任务以来的19次出舱活动,使用年限和次数超出了“3年15次”的寿命设计指标。空间站舱外航天服是我国首个在轨开展寿命评估工作的飞行产品。
那么,为什么要“延寿”使用舱外航天服呢?其安全性又如何保证呢?专家对此进行了解读。舱外航天服是航天员舱外活动过程中的核心装备,承担着保障航天员在舱外活动中的生命安全和高效作业的重要使命。据了解,中国空间站舱外航天服是第二代“飞天”舱外航天服,按照设计标准,使用寿命为“在轨贮存3年,其间,出舱使用次数不小于15次”。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刘东岳介绍:“二代舱外服是在使用寿命、安全可靠性、活动工效和测试维修性等方面有一个全面提升。单次出舱活动时间延长至8小时以上,活动关节的寿命提升10余倍,活动工效大幅提升,具备较好的测试性和维修性。”
据专家介绍,空间站舱外航天服秉承着集约高效的原则,“延寿”的目的是最大化发挥舱外服在轨应用效能,节约工程成本。科研团队不仅要对空间站舱外航天服进行寿命评估,构建天地联动、科学合理的舱外服健康监测和寿命评估方法体系,同时,系统识别寿命短板,便于后续服装寿命升级,从而达到既风险可控又延长寿命的目的。
神舟十九号乘组在轨已经接近5个月,除了圆满完成此次出舱活动外,还在多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
在轨期间,神舟十九号乘组重点开展了86项空间科学研究与技术试验。在空间生命科学领域,完成了中国空间站的首次果蝇在轨培养实验,同时还开展了蛋白质结晶和5种细胞类的在轨实验,这些研究为研究微重力环境下的生命现象及其规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在材料科学领域,材料暴露实验装置携带天舟八号的实验样品,完成了出舱任务,这些样品将在今年下半年返回空间站内。同时,无容器材料实验柜、高温材料实验柜也都开展了多项金属和非金属的实验。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工程师王亦风表示:“值得一提的是无容器材料实验柜近期将开展最高温度达到3000℃的实验项目。在微重力流体物理和燃烧科学领域,我们与欧空局合作,开展了软物质和复杂流体的相关项目,我们双方利用中国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不同的实验条件,互补地进行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能够更深入更广泛地进行相关的探索。”
在航天医学领域,针对失重生理效应,对航天员从身体到心理,从生理到生化,围绕心、骨、肌、情绪等方面,采用动态心电监测、骨密度追踪、中医四诊仪等中西医结合的手段,建立了微重力环境下健康评估新体系。
按计划,神舟十九号乘组的三名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将于1个多月后返回地球家园。让我们一起期待他们凯旋!
本文详细介绍了神舟十九号乘组第三次出舱活动,该活动圆满完成收官任务,涉及多项空间站维护工作。同时阐述了空间站的防护情况、舱外航天服“延寿”使用的原因和保障措施。此外,还展示了神舟十九号乘组在轨近5个月在多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最后告知乘组将于1个多月后返回地球。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国航天事业的稳步发展和取得的显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