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时节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和汶上县的科技春耕场景,介绍了新型职业农民徐小占运用AI和所学专业助力农业发展,以及汶上县智慧农田依靠科技实现高效种植,展现了从传统农耕到智慧农业的转变,体现了科技与人才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
“稍等,我来问问AI!”在春耕这个繁忙而又充满希望的时节,记者来到了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满硐镇徐北村。当记者询问自走式植保机操作细节时,乡情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小占迅速拿出手机,熟练地操作一番后,AI软件便给出了详细答案。
53岁的徐小占是一位有着独特身份的农民。他平时热衷于拍摄短视频,并且经常使用AI助手。打开他的短视频账号,在自述那一栏,清晰地写着:新型职业农民。所谓新型职业农民,指的是以农业为职业、具备一定专业技能,且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早在2023年8月,徐小占就被济宁市农业农村局、济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评定为“农民高级农艺师”。
在徐小占的认知里,“新型职业农民”的“新”,可不单单体现在职称上,更重要的是对新技术的熟练驾驭。今年,在合作社流转的2100亩土地上,自走式植保机、无人机等智能农机来回穿梭作业。年轻的技术员们手持遥控器,熟练地操控着这些先进的设备,一幅科技感十足的春耕画面呈现在眼前。
徐小占坚定地说:“乡村振兴,人才是核心。只有实现标准化操作和依靠科技赋能,才能打响农产品品牌。”为了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他还参加了成人高考,并从山东农业大学毕业。他充分利用所学的大数据专业知识,带领团队深入钻研种植技术,积极拓展电商销路,努力探索“科技兴村”的新模式。
驱车向北行驶60公里,来到汶上县苑庄镇的高标准智慧农田,这里呈现出另一幅科技春耕的美丽图景。在成方连片的田地上,物联网传感器就像一个个敏锐的“小卫士”,实时监测着土壤湿度、肥力、气象等数据,并通过数字化平台生成科学的种植建议。
种植大户王振指着智能喷灌系统自豪地介绍:“过去种地靠经验,现在靠数据。一立方水能当两立方用,既节约了水资源,又提高了产量,还减少了人工成本。”
麦田间,“中麦578”品种的麦苗长势十分喜人,分蘖状况良好。当地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黄海龙拔起一株麦苗,信心满满地说道:“今年全镇种植小麦4.8万亩,苗全、苗壮、苗好的能达到96%以上,产量有望再创新高。”
当下,正值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在我国的大江南北,从传统农耕逐步迈向智慧农业,从单一种植模式向全链升级,科技与生态完美交融的春耕图景正如画卷般在各地徐徐展开。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的研发应用和农业科技成果的大面积推广。而“谁来种地?谁来兴村?”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在悄然浮现:在科技与人才的双轮驱动下,新型职业农民正以智慧为犁,为乡村振兴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文章通过讲述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和汶上县的春耕故事,展现了新型职业农民运用科技手段推动农业发展的成果,体现了科技与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我国农业正从传统走向智慧,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