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中小学和高校放春假这一现象展开,分析了放春假虽是常规操作却因提振消费政策引发关注,探讨了其在推行过程中面临的如中小学不积极、家长担忧学业等障碍,还类比了体育课面临的问题,并对春假如何过得有意义、解决学业压力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强调春假需要政策和观念的支持。
3月17日,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在介绍提振消费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时明确表示,《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设立中小学春秋假。近期,多地迅速响应,纷纷发文安排春假事宜。3月18日,湖北省利川市教育局正式发布通知,该市中小学将迎来两天春假。若将这两天春假与清明假期相结合,学生们可享受长达5天的连休时光。与此同时,杭州市上城区、拱墅区、钱塘区等城区也相继公布了今年春假的时间安排。部分城区的春假与“五一”假期相连,学生最多能拥有9天的假期。
事实上,利川市和杭州市部分城区的春假安排并非新鲜事,而是常规操作。就拿利川市来说,该市教育局早在去年就曾发布通知,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统一放春假两天。杭州的情况也类似,不少城区很早就开始探索实行春假制度。而媒体所提及的高校放春假更是屡见不鲜,部分高校已经持续多年推行这一举措。
然而,这样的常规操作此次却引发了媒体的广泛关注,究其原因,主要是其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在提振消费的政策文件下发后,外界普遍期待更多地方能够跟进推行春假制度。但现实情况是,春假制度的推广似乎面临着诸多障碍。目前来看,不少高校对放春假持鼓励态度,这与大学生所处的成长阶段密切相关。大学生正处于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多接触社会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大有裨益。但中小学对于放春假则普遍积极性不高。据南都报道,在中高考的巨大升学压力下,部分人认为放春假不合时宜,家长们更是存在“耽误学业”的担忧。此外,家长和学生的假期不同步问题也较为突出,双职工家庭面临着“孩子放假、家长上班”的难题。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几年,杭州推行“春秋假”制度时就曾遭遇不少家长的反对。
这种尴尬的局面与各地增加体育课课时的情况颇为相似。过去,体育课在学校教育中处于边缘化地位,甚至经常被其他课业所占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体育课的内容较为单一,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考虑到升学压力,学校更加注重文化科目的学习,从而忽视了体育课的重要性。如今,春假制度在推行过程中也面临着类似的障碍,需要解决同样的问题。
那么,春假究竟该怎么过才更有意义呢?南都评论此前曾指出,“旅行有意义,放春假才具价值”。然而,对于如何让假期变得有意义,并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这需要我们深入探索。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组织能力,他们对于如何度过春假往往有自己的想法和规划,因此在这方面不存在太大问题。而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目前不少学校会组织短暂的春游活动,常见的做法是将活动交给第三方机构,由其组织学生外出游玩。
在春假面临的诸多问题中,学业压力问题或许是最大的“威胁”。每到寒暑假结束的那几天,中小学生狂赶作业的场景屡见不鲜。如果春假也被各种家庭作业所充斥,那么春假就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变得名不副实。
从促进消费的角度来看,要达到鼓励消费的目的,前提是孩子们要有充足的时间外出。而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减负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课堂之外的负担同样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春秋假应该让假期回归其纯粹的本质,而不是沦为另一种形式的课堂。部分家长呼吁取消春假,认为这一制度会影响孩子的学业,归根结底是因为大家在春假的意义和价值上未能达成共识。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学习的内涵正在逐渐发生变化,仅仅局限于书本和课堂的知识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如果我们一味地强调分数,而忽视了教育的其他内涵,那么即便设立了春秋假,其价值也十分有限。从这个角度来看,春秋假制度的推行不仅需要政策的支持,更需要观念的支撑。
本文围绕多地放春假现象展开,阐述其虽为常规操作但因提振消费政策受关注,分析了推行中面临中小学不积极、学业压力等障碍,类比体育课问题,探讨春假意义和解决办法,强调春假需政策与观念支持来平衡促消费和教育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