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明光村更新改造租赁住房项目的建设情况。该项目作为首都减量发展背景下城市更新的样本,将曾经的城中村改造成人才栖居地。介绍了项目的地理位置、规模、开发情况,以及在供地模式、资金平衡等方面的创新,还提及了项目采用的绿色建筑技术和设计理念,最后说明了项目的建设进度和未来规划。
在海淀区明光村更新改造租赁住房的施工现场,一幅热火朝天的建设画卷正徐徐展开。
高耸入云的塔吊,如同钢铁巨人般舒展着它那粗壮的钢铁臂膀,有条不紊地吊运着建筑材料;巨型钢结构在空中实现精准对接,展现出了高超的建筑工艺;焊枪飞溅起的火花,恰似繁星从夜空中坠落,璀璨而夺目。
站在工地观景台上俯瞰,映入眼帘的是16栋如春笋破土般的钢结构建筑。这些建筑地上18层的空间格局已初现轮廓,仿佛在向人们宣告着这片土地即将迎来的巨大变化。
作为首都减量发展背景下城市更新的破题样本,这片曾经私搭乱建、管线交错的城中村,正经历着凤凰涅槃般的蜕变,即将化身为人才的栖居地。
明光村地区更新改造租赁住房项目地处中关村科学城核心区域,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它北接北三环城市动脉,南临学院南路,东临西北放射线快速路,西接京张高铁枢纽和地铁13号线,四通八达的四维交通网为这个占地17.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租赁住房项目注入了澎湃的发展动能。
▲改造项目效果图
时光回溯到4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杂乱无章的景象。为了优化城市功能,提升中关村科学城的创新引领辐射能力,海淀区毅然决定将这一区域改造为高品质租赁住房社区。该项目由海淀区保障性住房发展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海安居置业公司主导开发,计划打造3000套高品质租赁住房,旨在为中关村的“高精尖”人才提供职住平衡的优良环境。
海安居公司副总经理、项目负责人刘驰指着沙盘中起伏的天际线介绍道:“这里不是简单的推倒重建,而是城市功能的系统升级。”16万平方米的地上空间将托起一座坐拥2万余平方米商场的现代化社区,9万平方米的地下空间则编织成了立体交通网络。特别设计的城市通廊将京张铁路遗址公园的绿脉引入社区,让百年铁轨化作连接历史与未来的创新纽带。
▲改造项目效果图
作为海淀区首个集体土地转国有、由区属国企开发建设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明光村项目在供地模式、资金平衡等方面实现了创新。村民将与建设单位共享建成后的收益,为超大城市核心区更新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样本。同时,项目同步试点租赁资金平衡机制,以未来租金收益统筹支撑区域拆迁安置、保租房建设及交通、教育配套设施优化,探索出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在建筑品质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项目也有着卓越的追求。北京城建集团有限公司总承包二部明光村项目总工程师俞果表示:“项目采用了钢结构、绿色建筑三星标准、装配式AAA级、智能化专项设计、海绵城市设计、光伏发电等技术,其中绿色建筑三星标准是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最高等级。我们还充分考虑了无障碍、全龄化等人性化设施设备,着力打造高品质保障房居住社区。”项目将BIM技术贯穿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实现了从规划到运营的数字化管理,致力于打造北京市保障房建设的标杆工程。
从设计理念来看,项目注重功能复合多元、空间层级丰富,通过起伏的天际线和开合有序的分区控制,形成了丰富的城市空间。社区内还将配备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营造出交通便利、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优质居住环境。
作为北京市试点项目,明光村地区更新改造租赁住房项目不仅被列入2023年北京住博会参展项目,还成为北京市2024年优化营商环境推荐试点项目,以及住建部2024年“好设计服务好房子建设”课题推荐范例项目。
刘驰表示:“这个项目的特色可以用四对关键词概括:历史和现代、开放和共享、多元和灵活、绿色和宜居。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为城市更新探索一条新路径,不仅改善区域环境,更为中关村科学城的‘高精尖’人才提供高品质的生活保障,助力区域创新发展。”
目前,项目的土护降工程已经全部完成,主体结构已经出正负零,局部区域实现了封顶。俞果指着远处的建筑框架介绍,根据计划,明光村地区更新改造租赁住房项目将于2025年年中陆续实现主体结构封顶,2025年年底完成外立面幕墙封闭,2026年年底全面交付使用。届时,这里将成为一个宜居、绿色、智慧的现代化社区,为人才提供温馨舒适的安居之所。
刘驰坚定地说:“未来,这里不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创新人才的聚集地。我们将不辱使命,确保施工质量,按期完成计划,为中关村科学城的‘高精尖’人才打造一个舒适的家。”
本文详细介绍了海淀区明光村更新改造租赁住房项目,该项目作为城市更新的范例,在地理位置、开发模式、建筑技术等方面具有诸多亮点。它不仅改善了区域环境,还为中关村“高精尖”人才提供了高品质的居住保障,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同发展上进行了有益探索,未来将成为一个宜居、绿色、智慧的现代化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