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2025年教育强国建设开局之年,人工智能教育被列为基础教育改革重点任务展开。探讨了AI融入教育的正确方式,专家们针对如何让AI成为学生学习帮手、应对AI对传统高等教育体系的挑战等问题给出见解,还提及补齐AI通识教育短板以及防范AI应用风险等内容。
2025年作为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开局之年,人工智能教育已然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教育部明确表示,要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以此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提升学生的数字化素养与创新能力。
当AI融入教育领域,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怎样才是AI融入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如何确保AI成为成长阶段学生的学习帮手,而非“枪手”?面对AI对传统高等教育体系在学术诚信、知识更新速度、学科结构调整等方面发起的挑战,又该如何应对?相关专家结合实践,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从支持学生全面发展出发系统运用AI
随着AI走进校园、走入课堂,传统教育模式正面临着严峻考验。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爽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澄清根本问题,即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我们该如何传递这些知识。”
张爽认为,关键在于从构建支持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出发系统运用AI,而不是被技术变革驱动,被动地将技术套用到教育场景中。AI能够解决传统教育模式难以解决的“规模 + 个性化”问题,提供更智能化、个性化的学习指导方案。然而,价值性方向性问题以及人的主动性、社会性、创造性能力培养仍需以人为本,以人类智能为本。
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陈端也表示,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冲击不可避免,因此要探讨如何最大程度吸收其优势,同时规避相应风险。在教学应用方面,首先要对任务进行分层分类。在工具性层面鼓励学生积极使用AI工具,但考核评价体系也需相应调整,要求学生有效协同AI完成更高阶更高维的任务。
陈端还提到:“通过考核体系倒逼学生掌握AI,且任务要高于AI能完成的水平,这是核心焦点。这对教师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和压力,需要强化教师的在岗培训,提升教师自身的AI素养。如果推理大模型广泛植入教学,学生能力培养的重心要从知识积累转向问题发现。提问能否发现真问题,可能会影响AI的最终应用效果。”
抓紧补齐AI通识教育短板
如何帮助成长阶段的学生正确认识AI、合理使用AI,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战略与宏观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张伟表示,建立对AI的正确认知是合理使用AI的基础。应通过通识性教育让学生了解AI是什么,特别是生成式AI,因其具有互动问答、自动生成文本等多模态能力,已成为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重要工具。
张伟建议,大中小学应抓紧补齐AI通识教育短板,让学生明白AI模型的生成内容基于概率分布,而非严格事实核对,其形成的观点也受模型设计者价值观影响,在准确性、价值判断等方面存在不足。因此,要强调AI的辅助性,教授学生批判性地使用AI工具,如选择合适的AI工具进行学习问答、文献搜索、数据分析或文艺创作,有效利用工具完成重复性任务或获取灵感,提升学习与科研效率。同时,要经常性组织学生讨论分享使用AI的经验和心得,形成积极的AI使用文化。
张爽也认为,要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频繁依赖“认知外包”,通过AI获取答案、替代思考,会造成认知的碎片化和浅表化,使教育传递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形成智慧的功能难以实现。使用AI应是获取基础性材料或借鉴性思路,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和判断力。
面对挑战防范风险,促进实现规范应用
人工智能正全方位渗透进高等教育的各个角落。这一变革既为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对传统高等教育体系发起了诸如学术诚信、知识更新速度、学科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挑战。
张爽表示:“这是一个需要系统思考的问题。不同类型的高校选择的道路可能有所不同。作为师范大学,传统的教育模式必然要在智能化时代完成从‘以智能技术为载体’到‘以智能技术为存在方式’的转型升级,超越单一的学科边界,通过多元学科的交叉互动实现创新和发展,重构智能时代教师教育的元理论和话语体系。”
随着DeepSeek等高效能开源大模型的推出,各高校加速接入大模型,支持师生开发学科类教学科研模型、打造个性化智能体等。大模型大大提高了知识生产与传播的效能,但也因自身技术缺陷,增加了学术生态被污染的风险。
张伟指出,在复杂的学科领域,如果AI模型生成看似合理但实际错误的解释,师生可能形成错误的知识框架;若模型投放虚假高影响因子论文,被引用后会导致研究结论错误;利用虚假成果形成不实“学术热点”,可能扭曲特定学科发展路径。不准确知识污染学术生态的后果可能多年后才显现,溯源难度高、对知识生产与传播的破坏性大。为推进大模型的安全使用,欧盟《人工智能法案》引入“监管沙盒”制度,北京市也在着手建立教育大模型预训练“沙盒”,推动大模型在教育领域的合规准入。
陈端认为,面向AI的新型学术规范体系的构建非常重要。虽然目前存在大量“灰色地带”,但AI时代能快速帮我们发现新的学术研究空白点,找到研究突破点和创新点,加速科技和文明向前跃进。
陈端还强调:“我们不能只看到AI的负面效应,它实现了技术平权,让普通人借助AI赋能完成过去难以想象的任务。把技术封装进算法,让普通人拥有驾驭新技术的能力,每个人未来都可能成为高知型的创造者。要将技术带来的创新动能转化为现实发展动能,需要教育体系的配套改革。”
本文围绕AI融入教育这一热点话题,从系统运用AI支持学生全面发展、补齐AI通识教育短板、应对AI对高等教育的挑战及防范风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专家们提出了诸多具有建设性的观点和建议,强调了在AI教育浪潮下,要以人为本,合理利用AI优势,同时防范风险,推动教育体系的配套改革,以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