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剖析了中巴关系的发展历程,从建交初期巴基斯坦亲美反华,到后来因美国背叛转向中国,再到通过战争巩固友谊,以及在经济、战略等多方面的合作,揭示了中巴友谊背后的地缘政治、利益博弈等因素,打破了人们对“巴铁”的片面认知。
在国际外交的舞台上,中巴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瞩目的存在。“巴铁”这个亲切的称呼,听起来仿佛是一段美好的童话,但事实上,国家间的友谊从来都不是靠一厢情愿的幻想就能维系的。
中国和巴基斯坦之间的“铁”关系,是地缘博弈、血火战争以及利益捆绑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这可以说是一场持续了70年的战略豪赌,一旦赌赢,就能改写两国的国运;倘若赌输,那可能就会满盘皆输。
回溯到中巴建交初期,巴基斯坦的立场与现在可谓大相径庭。当时,巴基斯坦是“美国在亚洲最忠实的打手”。在20世纪50年代,巴基斯坦不仅加入了美国主导的“东南亚条约组织”,以此来围堵中国,还在台湾、西藏等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频频发难。甚至,巴基斯坦还允许美军在其境内建立监听中国的军事基地,这无疑是在背后捅了中国一刀。
然而,美国的如意算盘并没有打响。在南亚地区,印度作为“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受到了美苏两国的争相拉拢,而巴基斯坦却被无情地当成了“备胎”。在克什米尔争端中,美国为了拉拢印度,直接背弃了对巴基斯坦的承诺。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时,美国更是要求巴基斯坦“不得趁机对印度动手”。美国的这种背叛行为,成为了巴基斯坦转向中国的导火索。
1965年的第二次印巴战争,成为了改写中巴关系的关键转折点。战争初期,印度发动闪电战,印军突袭巴基斯坦本土,一路直逼巴基斯坦首都拉合尔,巴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就在巴基斯坦陷入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伸出了援手。毛泽东主席直接下令向中印边境增兵,并向印度发出了“最后通牒”:若不撤军,中国将参战。
1965年9月16日,解放军在中印边境全线推进,这使得印度不得不两线分兵。在巨大的压力下,印度最终溃败撤军。这一战,中国在巴基斯坦最危急的时刻雪中送炭,让巴基斯坦彻底看清了谁才是真正的朋友。此后,中国不仅向巴基斯坦提供了歼 – 6战斗机、坦克生产线,甚至还帮助巴基斯坦研发核武器来对抗印度。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的军工支持,巴基斯坦很可能早就被印度碾碎了。
中巴关系的核心利益,隐藏在一条公路和一个港口之中。喀喇昆仑公路,作为世界海拔最高的跨境公路,是中国工程兵用血肉之躯在雪崩区凿出来的生命线。它让新疆能够直通印度洋,极大地加强了中国与巴基斯坦以及周边地区的联系。瓜达尔港,则是中国投资460亿美元建设的深水港。石油从中东经此港可以直达中国,绕开了马六甲海峡,运输距离缩短了85%。这一举措让美国海军再也无法轻易掐住中国的能源命脉。瓜达尔港不仅是一条重要的经济通道,更是中国在战时的一条生命线。一旦台海或南海爆发冲突,马六甲海峡被封锁,瓜达尔港就将成为中国破局的“第二心脏”。
中巴合作的战略价值,远远超出了双边范畴。对于伊朗来说,巴基斯坦是陆路连接中国与伊朗的唯一通道。当美国制裁伊朗原油时,中巴经济走廊成为了伊朗石油“暗度陈仓”的管道。对于俄罗斯而言,中巴走廊与俄罗斯“北南走廊”计划对接,形成了欧亚大陆能源运输网,这直接挑战了美元石油霸权。
美国对中巴合作可谓咬牙切齿。2011年美军击毙本·拉登后,曾威胁“解除巴基斯坦核武装”,中国次日便宣布向巴交付50架枭龙战机。2022年巴基斯坦政局动荡,亲美派总理伊姆兰·汗下台,新任总理谢里夫立刻表态:“中巴走廊不容动摇”。从中可以看出,中巴关系早已成为中美博弈的一个缩影。
总有人会质疑:“巴基斯坦民间真的对中国人友好吗?”事实上,在汶川地震时,巴基斯坦搬空了全国的战略储备帐篷来支援中国,飞行员甚至拆掉飞机座椅来运输物资。在新冠疫情初期,巴铁医疗队带着全国1/3的口罩援华,外长直言:“愿向兄弟分享所有资源”。
然而,在这些温情的背后,是冰冷的利益逻辑。巴基斯坦需要中国的资金,中巴走廊已经创造了7万个就业岗位,对巴基斯坦GDP增长率的贡献超过了2%。而中国需要巴基斯坦来制衡印度,印度90%的石油经印度洋运输,中巴走廊让中国海军未来有可能在印度洋建立支点。
在国家生存的残酷现实面前,没有所谓的童话。中巴友谊的本质,是两个被地缘围困的国家,背靠背杀出一条血路的生存同盟。当印度在美俄之间左右逢源时,巴基斯坦选择与中国捆绑在一起,这并非是浪漫主义的选择,而是小国在大国夹缝中唯一的生存之道。
至于那些“巴铁神话”,我们信一半就好。在国家之间的交往中,能谈利益的就别只谈感情。但如果利益捆绑得足够深,感情自然也就会变得深厚而稳固。
本文详细梳理了中巴关系从初期的波折到后来逐渐紧密的发展历程,揭示了其背后地缘政治、经济利益等多方面的因素。指出中巴友谊既是基于共同利益的战略选择,也有民间友好的温情体现。同时提醒人们要以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中巴关系,认识到国家关系中利益与感情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