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的傍晚,临近下班时,两位老人到建行惠州分行一网点补办遗失的社保卡,工作人员启动应急服务,仅用10分钟便帮助老人完成挂失补办流程。这场“加时服务”获得老人远在海南戍边儿子的感恩,背后体现了建行适老化服务的持续创新,展现了金融科技传递人文关怀的作用。
三月初的傍晚,寒意依旧在空气中弥漫,春寒料峭的感觉格外明显。16时55分,在建设银行惠州分行的一个网点门前,出现了一对引人注目的身影。那是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满脸焦急,手中紧紧攥着补办身份证的回执单,在网点门前不停地徘徊着。72岁的郎大爷穿着一件棉服,棉服口袋里隐隐露出半截存折,而他的老伴则用颤抖的手,死死地握着一个空的社保卡套。原来,他们为了补办遗失的社保卡,已经在外面辗转奔波了一整天,好不容易补办完身份证就立刻赶到了这里,而此时,距离网点下班仅仅只剩下5分钟了。
“小妹,你们快要下班了是吗?我们在外面跑了一天,补办完身份证就赶来你们这里…”郎大爷沙哑的求助声,如同一块石子投入了大堂经理的心湖,让她心头猛地一紧。在得知老人的身份证还在补办过程中后,网点的工作人员们迅速行动起来,立即启动了应急服务。保安快步走到开关前,重新点亮了厅堂的灯光,那明亮的灯光仿佛给老人带来了一丝希望。大堂经理则温柔地走到老人身边,小心翼翼地搀扶着他们,引导他们坐到了“长者关爱专座”上,让老人能够好好地歇一歇。网络专员也没有闲着,他熟练地引导老人来到电子银行区,准备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在工作人员的耐心指导下,老人借助网点的WiFi,顺利地下载了手机银行APP,并且切换到了大字版界面。这个大字版界面对于老人来说十分友好,所有的操作步骤都一目了然。仅仅用了10分钟,老人就完成了社保卡挂失补办的全流程。看着手机屏幕上显示的成功提示,两位老人原本紧锁的眉头瞬间舒展开来,愁容尽散,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字大看得清,操作也不难!”郎大爷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这场持续了50分钟的“加时服务”,对于老人来说,无疑是解了燃眉之急。而这份温暖,并没有随着服务的结束而消散,在第二天,它化作了跨越山海的感恩电波。建设银行95533客服接到了老人远在海南戍边儿子的来电。电话那头,儿子激动地说道:“父母说那天的灯光是为他们多亮的。谢谢你们让‘被数字落下的人’重新找回尊严!”
在这温暖场景的背后,是建设银行适老化服务的持续创新。针对老年群体普遍存在的“数字焦虑”问题,惠州建行积极推出了“手机银行关怀模式”。在网点内,不仅配备了长者专座,还准备了大字版手册,方便老人阅读和使用。同时,银行还常态化开设手机课堂,手把手地教老人们如何使用手机银行等金融工具。从延长营业时间后那依旧明亮的灯火,到手机银行的大字界面;从工作人员耐心指引的每一步操作,到跨越千里传来的真情来电,金融科技正逐渐成为传递人文关怀的温暖载体。
“客户托付的不仅是数字,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建设银行的工作人员坚定地表示,他们将持续秉持“金融为民”的初心,努力消弭数字鸿沟,让科技更好地赋能银发群体,帮助他们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春日里,建设银行手机银行不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金融工具,而是成为了老年人触达数字世界的一座温暖桥梁。
本文通过讲述建行惠州分行工作人员为临近下班时前来补办社保卡的老人提供“加时服务”的故事,展现了建行适老化服务的创新举措,体现了金融科技传递人文关怀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建行以“金融为民”初心助力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享受幸福晚年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