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杨义先、钮心忻夫妇所著的《中国通信史话:从肢体传情到意念通信》,阐述了书中对通信本质的解析、对通信原意的澄清,还提及书中梳理的通信载体以及对未来通信形式的描绘,最后说明了该书对读者和作者的意义。
李丽香
由杨义先、钮心忻夫妇共同撰写的《中国通信史话:从肢体传情到意念通信》正式与读者见面啦,这本书是由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这两位在通信领域深耕多年的科学家,同时也是科普界的“达人”,他们的写作风格生动风趣。在书中,他们从古老的甲骨文开始讲起,一路讲到当下热门的6G通信,还涉及量子通信和充满科幻色彩的意念通信。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述方式,不管是外行读者还是内行人士,读起来都不会觉得深奥或者浅显。
那么,通信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书中围绕这一核心问题,讲述了近百个跨越古今的通信故事。作者认为,现有的通信史著作常常忽略了通信三要素,也就是信源、信宿和信道的本质,从而遗漏了许多隐藏在历史事件中的关键节点。就拿秦统一六国后的政策来说吧,当时实施的很多政策,其目的都包含了提高通信效率。“书同文”,这就相当于在通信传输上统一了编码。想象一下,如果各地的文字不同,即使是一封极其重要的信件,千里之外的朋友拿到手也会一头雾水,根本不知道信里说了什么。而“车同轨”,则无异于进行信息通道的标准化建设。道路和车辆相互协调,车辆才能在道路上畅通无阻地行驶。此外,统一货币、度量衡,还有井田制度、户籍制度等,这些都在客观上减小了通信阻力,加强了信息的管理和流通。
除了解析通信的本质,书中还重点对“通信”的完整原意进行了“澄清”。“通信”这个词其实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沟通,主要通过各种信息交流的手段来实现;另一层是交通,主要依靠各种运输工具。所以,在讲述通信发展的过程中,既要重视信息交流,因为它是通信的主体;也不能忽视实体交通,毕竟任何信息都需要载体。在古代,信息交流更多地是依靠对其物质载体的输送。
换句话说,在任何一个通信系统中,都必然包含信息载体。发信方从信源端把载体发送给信宿端,收信方再从载体中提取信息。本书借助了很多通俗易懂的案例和故事,对各种各样的通信载体进行了拆解,让读者对通信技术有更直观的感性认识。这些载体的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物质的,像信纸、岩石、青铜器;也可以是能量的,比如声波、光波和电磁波;还可以是符号的,例如文字、图画、密码;甚至还可以是载体的载体,比如快马运送的信件或者电波传送的密码。在梳理完现有的通信载体之后,作者还大胆地尝试描绘未来通信的一些奇妙形式。像基于脑机接口的意念通信、基于卫星网络的空天通信、基于元宇宙的虚拟通信、量子密钥通信等等。虽然这些充满科幻味道的技术目前还没有走进千家万户,但书中的介绍已经足以让我们对通信技术的未来充满期待。
对于读者而言,这本书不仅包含了有趣的史实和容易理解的知识,还能从世界观、方法论等多个方面给人以启发。它能让读者经历从“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还是山”的认知跨越。而对于作者来说,他们当然不是单纯地为了讲述历史而讲述历史,而是通过回顾通信历史,展望通信技术即将引发的智能变革,让更多的人看到通信的未来。
(作者为北京邮电大学教授)
杨义先、钮心忻夫妇所著的《中国通信史话:从肢体传情到意念通信》,书中解析了通信本质,澄清了“通信”原意,梳理了通信载体并描绘未来通信形式。该书对读者有知识和认知启发,对作者而言是通过回顾历史展望通信技术的未来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