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浪莎一次性内裤风波:OEM模式下的品牌之殇,浪莎陷一次性内裤不杀菌漩涡,品牌形象蒙尘

本文聚焦浪莎一次性内裤因央视315晚会曝光不杀菌问题而突然下架事件,深入剖析浪莎的生产销售模式、品牌授权情况以及背后可能存在的监管漏洞。

早在3月16日,浪莎就发布了说明公告。在公告中,浪莎明确澄清旗下所有公司从未与河南健芝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建立任何形式的业务合作、品牌授权或产品生产关系,强调双方毫无关联。然而,当我们打开京东、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搜索“浪莎”品牌的一次性内裤时,却发现至今都没有相关信息。

浪莎之所以突然将产品下架,原因在于央视315晚会的暗访曝光。此次曝光揭示了河南多家工厂存在“一次性内裤徒手制作不灭菌”的恶劣情况。其中,能够提供代工服务的河南健芝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及曾生产过“初医生”一次性内衣、“贝姿妍”一次性内裤以及“浪莎”一次性内裤。据厂家透露,为了控制成本,这些产品并未进行杀菌消毒处理。

浪莎股份素有“袜子大王”的美誉,“浪莎”这个品牌可谓家喻户晓。此次突然曝光其销售的一次性内裤竟然没有经过杀菌处理,瞬间引发了广泛关注。就连交易所也发函要求浪莎股份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尽管浪莎发布了澄清公告,但它的生产、销售模式还是在一次性内裤不杀菌的阴影下被置于放大镜下审视。时代周报记者留意到,浪莎的运营模式早已从完全自产转变为以OEM(代工)为主、自主生产为辅的结合方式。而且,浪莎的官网也曾多次发布关于品牌授权后被侵权的声明,最近的一次就在2025年1月份,当时浪莎要求部分经销商和第三方公司停止商标侵权行为。

资深品牌管理专家、上海良栖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程伟雄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般真正做品牌的企业,是不会去卖标贴牌的。”他认为,浪莎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没有很好地履行持续化成长ESG,这导致品牌中长期战略方向缺失,过于注重短期业绩导向,进而造成品牌监管失控。特别是在在线贴牌模式中,品质和服务过程出现缺位,最终导致品牌贴牌乱象丛生。

从浪莎近三年的年报来看,2021年 – 2023年短裤营收分别为2.36亿元、1.94亿元、2.01亿元,在主营业务收入中的占比分别为58.79%、59.35%、51.88%。

短裤的OEM量在2021年 – 2023年的占比也极高,分别达到93.22%、88.84%、91.16%。2023年,浪莎股份的内衣、短裤、文胸和其他产品总产量是2412.12万套/件,其中OEM的产量是2061.06万套/件,占比85.45%;自产351.06万套/件,占比14.55%。不过,年报中并没有单独披露一次性内裤的信息和数据。

有业内人士指出,服装业采用OEM模式是为了实现轻资产运营,但企业必须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对供应商进行严格把关,绝不能因为代工或者供应商众多,就对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把控不严。

商标授权受到侵权

公开报道显示,2016年10月,浪莎股份现任法定代表人、董事长翁荣弟在上海举办的一次财经年会上发言时提到,浪莎经过21年的发展,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人人皆知的知名商标,品牌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翁荣弟还称,品牌源自产品品质、渠道和售后服务,有了品牌,消费者的黏性会很高。当时,翁荣弟明确表示,贴牌并非中国品牌的出口之路。

由此可见,浪莎对品牌是极为重视的。

然而,从2018年底开始,浪莎官网就频繁出现针对品牌被侵权的声明。

2018年12月6日,针对湖北创购商品交易服务有限公司在招商会和宣传册中利用浪莎的名义招商引资、吸收会员,损害浪莎声誉的行为,浪莎发布声明,要求湖北创购停止对“浪莎”商标及形象的损害。

2018年12月19日,浪莎又声明,“零利润购物商城”平台冒用“浪莎”商标,严重损害了浪莎的利益和形象。

2025年1月9日,浪莎在官网贴出发给某平台的停止商标侵权行为告知函,指出发现部分经销商向平台提交除浪莎以外第三方公司出具的商标或品牌授权函,以申请开店。这种行为未获得商标权人授权,涉嫌销售侵权或假冒产品。

从此次被央视315曝光以及浪莎的澄清公告来看,不禁让人怀疑是否存在代工过程中对供应商以及品控把关不严的情况,从而导致产品被再次转包出去代工,或者是品牌被伪造代工,最终使得浪莎被“误伤”。

时代周报记者尝试联系浪莎股份法定代表人、董事长翁荣弟,然而电话被挂断,发去的短信也未得到回复。

本文围绕浪莎一次性内裤下架事件展开,通过对其生产销售模式、品牌授权情况的分析,揭示了浪莎在品牌监管、品质把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浪莎虽重视品牌,但在OEM模式和商标授权管理上的漏洞,使其陷入此次风波。未来,浪莎需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和品牌监管,以重塑品牌形象。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浪莎一次性内裤风波:OEM模式下的品牌之殇,浪莎陷一次性内裤不杀菌漩涡,品牌形象蒙尘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