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宇航员巴里・威尔莫尔与苏妮塔・威廉姆斯在太空滞留286天后搭乘“龙”飞船返回地球的事件,详细介绍了他们此次太空“差旅”的缘由、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太空滞留对宇航员身体的影响,还提及了此次返回凸显的国际合作意义。
3月18日,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美国宇航员巴里・威尔莫尔(Barry Wilmore)与苏妮塔・威廉姆斯(Sunita Williams)在阔别地球长达286天,大约九个半月的漫长时光后,终于搭乘“龙”飞船(Dragon)成功返回地球。这漫长的太空之旅,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场充满挑战与未知的冒险。
画面中,返回地球的威尔莫尔和威廉姆斯,虽然历经沧桑,但眼神中透露出劫后余生的欣慰。
一次长时间的太空“差旅”
时间回溯到2024年6月5日,波音公司的“星际客机”飞船(Starliner)首次执行载人飞行任务,承载着威尔莫尔与威廉姆斯的梦想与使命,将他们送入了国际空间站。按照最初的计划,两名宇航员将在8天后再次搭乘“星际客机”顺利返回地球。然而,意外总是突如其来。在6月6日“星际客机”再次抵达并与国际空间站对接时,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接踵而至,推进器故障、氦气泄漏等问题如同乌云一般笼罩在这次任务之上。尽管宇航员凭借着过硬的专业素养和顽强的意志手动完成了对接,但他们的返航计划却因排故不畅等问题而被迫推迟。这一推迟,便是漫长的九个多月。
波音“星际客机”作为波音防务、空间与安全业务板块的重要产品,此次却在关键任务中状况百出。
根据媒体的详细报道,在2024年6月的这次载人任务中,“星际客机”状况频出,累计出现了5次推进器故障、5次氦气泄漏以及阀门异常等问题。由于太空中条件极为有限,宇航员根本无法对该飞船进行有效的排故和维修。就像美国科技网站“Ars Technia”所报道的那样,2024年9月1日,威尔莫尔曾向美国休斯敦的约翰逊航天中心报告,称“星际客机”内部的扬声器发出奇怪声音,他和地面控制员都无法确定噪音的原因。威尔莫尔甚至将话筒放在“星际客机”的扬声器上,让约翰逊航天中心的控制员也能听到这一神秘声音,但依旧找不到问题的根源。
NASA一开始坚持让“星际客机”搭载两名宇航员返航,然而“星际客机”状况不断,问题始终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最终,在2024年9月7日,“星际客机”只能不载人返回地球,NASA不得不开始寻求其他的载人返航方案。
不可直言的政治因素影响
2024年8月,NASA提出让宇航员搭乘 “龙” 飞船返回。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人提出了宇航服不适配、辐射风险等问题,使得该提议一度被搁置。直到2024年12月,SpaceX才被正式选定为任务执行方。
“龙”飞船自2012年开始执行货运任务,在2020年完成载人首飞,成为了“星际客机”之外,美国本土载人航空器的唯一选项。幸运的是,“龙”飞船最终顺利完成了此次载人返回任务,将威尔莫尔和威廉姆斯安全带回家。
照片中,威廉姆斯在国际空间站的身影略显憔悴。
据CBS报道,威廉姆斯在滞留太空7个月后,向外界讲述了其身体机能退化的情况:“(我)失去走路、坐下、躺下的能力”。从她照片中显示出的消瘦模样,也引发了公众的广泛担忧。然而,面对公众的质疑,NASA坚称“宇航员健康状况良好”。但医学专家通过媒体指出,长期处于宇宙辐射环境(国际空间站年均辐射量是地球的100倍),会导致不可逆的人体肌肉萎缩,宇航员在太空每月都会流失1%肌肉量。
浩瀚宇宙中,国际空间站宛如一座孤独的城堡。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龙”飞船这次从国际空间站返航搭载的4名宇航员中还包含一名俄罗斯宇航员戈尔布诺夫。这一细节凸显出国际合作在太空探索中的不可替代。即使在国际政经形势紧张的背景下,人类在太空事业中的合作依然是应对复杂航天任务的重要基础。
正如威廉姆斯返回时所言:“太空不会等待政治,但人类的智慧与合作必须超越分歧。”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太空探索的真谛,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在面对未知挑战时团结协作的力量。
本文详细讲述了美国宇航员威尔莫尔和威廉姆斯因“星际客机”故障在太空滞留286天后搭乘“龙”飞船返回地球的事件。事件中暴露出“星际客机”的诸多问题,返航计划也受到政治因素等影响。同时,也体现出太空辐射对宇航员身体的潜在危害,以及国际合作在航天事业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