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鼎佳精密从主板转战北交所的情况,深入探讨了其业绩变脸、申报稿数据差异以及募投项目扩产的合理性等问题。
通过深入研究相关资料,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早在2022年,鼎佳精密的业绩就呈现出大幅下滑的态势。这一显著变化不由得让人心中产生诸多疑问,鼎佳精密是否是因为业绩出现变脸,才选择从主板转战至北交所呢?这背后是否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原因,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究。
此外,当我们仔细对比鼎佳精密在主板和北交所IPO时提交的申报稿时,会惊讶地发现两版申报稿的数据存在着细微但不容忽视的差异。在主板披露的申报稿中,2021年鼎佳精密的净利润为7503.82万元,而这一数据与北交所申报披露的数据相差了0.33万元;到了2022年,鼎佳精密的净利润为5325.36万元,与北交所申报披露的数据相差了0.02万元。虽然这些差异看似微小,但在严谨的财务数据面前,任何细微的出入都可能引发对公司财务信息准确性和透明度的质疑。
募投项目合理性存疑
此次,鼎佳精密计划通过北交所IPO募集30255.73万元资金,这些资金将分别投入到苏州鼎佳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消费电子精密功能性器件生产项目、昆山市鼎佳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包装材料加工项目、消费电子精密功能件生产项目以及消费电子防护材料生产项目中。如此大规模的募投项目,其合理性究竟如何,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
然而,鼎佳精密此次大举扩产的行为,其合理性着实令人感到困惑。首先,在2023年,鼎佳精密功能性产品的产能为60959.16万件/年,防护性产品的产能为7125.65万件/年。而此次IPO计划新增的功能产品和防护性产品的产能,相较于公司现有的产能均将实现3倍以上的增长。面对如此大规模的产能扩张,市场是否有足够的需求来消化这些新增的功能产品和防护性产品,这是一个亟待解答的问题。如果市场无法及时消化这些产品,那么公司可能会面临库存积压、资金周转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其次,从报告期内的数据来看,鼎佳精密功能性产品的自产产量呈现出逐年下滑的趋势,分别为56543.38万件/年、50730.43万件/年、47231.67万件/年;防护性产品的自产产量同样如此,分别为6720.76万件/年、5670.7万件/年、5440.89万件/年。在自身产量不断下降的情况下,鼎佳精密却还要向市场融资进行大幅扩产,这一决策与公司现有的生产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让人难以理解其背后的逻辑。
最后,报告期内鼎佳精密功能性产品和防护性产品的产能利用率也在持续下滑。其中,功能性产品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97.27%、92.9%、77.48%;防护性产品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96.49%、92.05%、76.36%。特别是在2023年,这两大产品的产能利用率均不足80%。产能利用率的下降,意味着公司现有的产能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大规模扩产,无疑会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的风险。
综合以上种种情况,鼎佳精密此次大举扩产的合理性存在诸多疑点,公司或许需要向大众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以消除市场的疑虑。
本文围绕鼎佳精密从主板转战北交所展开分析,指出其2022年业绩变脸,主板与北交所申报稿数据有细微差异,且募投项目扩产在市场消化能力、自身产量下滑和产能利用率降低等方面存在合理性疑问,公司需对扩产计划作出合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