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民俗+文旅”模式,让樟林火帝庙会绽放新光彩,樟林火帝庙会:乡愁地标汇聚侨心,文化符号受年轻人追捧

澄海樟林火帝庙会的相关情况,包括其自乾隆年间开始的悠久历史、如今成为文旅盛宴的转变、非遗大巡游的热闹场景、起源与商贸的关系,还介绍了年轻人对其文化符号的追捧以及商业价值的体现,最后通过对话探讨了庙会的文化内核、转型、传统与创新的张力以及“民俗 + 文旅”模式成功的关键因素。

自清乾隆年间起的 200 多年来,每年农历二月,澄海樟林都会迎来一场盛大的“闹热”。“八街尽盖挽天来”“街吊灯橱共灯牌”“人客成群满街游”“闹热半月事非轻”等描述,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热闹景象。这场热闹持续长达半月之久,全埠民众共同参与,各类活动接连不断,吸引着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一探究竟。

如今,樟林火帝庙会已经华丽转身,成为一场精彩纷呈的文旅盛宴。以“游火帝”这一非遗信俗为根基,文创集市、夜游营灯、音乐专场演出、非遗大巡游等丰富多样的文旅活动纷纷登场,为传统的民俗活动注入了全新的文旅气象。就像过去 200 多年一样,来到樟林的客人绝不会感到寂寞。在这里,人们可以赏灯、听曲、观表演、逛集市,“民俗 + 文旅”的创新模式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在传统民俗中感受到时代的脉搏。

从“半月闹热”到“经年文脉”,樟林火帝庙会正逐步成为潮汕民俗文化传承的典范。

◎乡愁地标汇聚侨心

3 月 16 日(农历二月十七),樟林古港热闹非凡,人潮涌动,锣鼓喧天。持续近 10 天的樟林火帝庙会在这一天迎来了高潮——非遗大巡游。巡游队伍从樟林火帝庙前浩浩荡荡地出发,以火帝巡游为核心,融合了英歌队、踩高跷、潮州大锣鼓、舞龙舞狮、布马舞等精彩的非遗表演,寓意着祈福纳祥,现场热闹非凡。

人们纷纷拿起手机,欢呼着记录这一盛大场景,还有不少人走在队伍后头,沿着古村巷陌一同前行。“兴啊、顺啊”的祝语在队伍中此起彼伏,民众们呼应着“兴顺旺发”,传递着吉祥如意的美好祝愿,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遂。

英歌舞作为巡游表演的重头戏,气势蓬勃、刚劲有力。 南方 + 谢嘉龙 拍摄

其起源与樟林港商贸的兴盛紧密相连:商人群体借助火帝巡游仪式,凝聚八街六社的共识,通过祭祀活动强化社区协作网络。他们既祈求火神护佑商铺平安,也感念杨天德治理樟林的功绩,最终形成了兼具防灾祈愿、商贸盟约与侨乡共同体记忆的独特信俗传统。

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陈春声教授曾指出,以樟林火帝庙为核心的仪式行为、文化活动以及各种艺术形式的展现,充分体现了这个广东重要对外贸易港口自 18 世纪以来深厚的历史沉淀。更为难得的是,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变迁,这些仪式行为和艺术表现形式依然保留得相当系统和完好,在粤东地区十分罕见。

◎文化符号受年轻人追捧◎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陈椰是土生土长的樟林人。多年来,作为潮汕历史文化学者,他致力于侨乡文化研究和地方文献整理。他通过抢救式修缮祖宅、策划潮汕文化研学活动、组织潮汕历史文化田野调查等方式,积极挖掘潮汕文化的现代价值。他告诉记者,华南师范大学的学生将樟林火帝庙会作为探索乡村文化振兴的精彩案例,开展了“乡村博物馆建设模式与文化振兴路径”的课题研究。

陈椰介绍,今年的庙会相比往年,持续时间更长,其商业价值也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许多知名品牌纷纷对这场庙会进行赞助支持,使得本次庙会的节目更加丰富多元,融入了更多的文旅元素。

庙会期间,不少当地居民敏锐地捕捉到商机,纷纷摆摊设点,售卖文创产品或特色小吃。 南方 + 谢嘉龙 拍摄

李女士向记者透露,在半个月的时间里,她仅仅通过售卖糖葫芦就收入超过 4000 元,而她的丈夫更加勤快,最高一天的收入就能达到上千元。

这样的成功案例并非个例。记者走访了多位当地居民,他们都纷纷表示,庙会的举办为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而在起凤陈公祠内,古香古色的祠堂里排起了长长的奶茶点单队伍。成群结队的年轻人手举奶茶杯,在描金漆画、潮汕木雕前拍照打卡。本土茶饮品牌成川治茶在此打造的快闪空间,在 8 天内接待了近 3 万名顾客,成为“时尚产品 + 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象级样本。

“我们之所以能够将茶店与老物件完美结合,是因为我们生长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饮品深深根植于潮汕文化和潮汕工夫茶文化。”成川茶店创始人陈虎川认为,真正的商业在地化并非是元素的简单堆砌,仅仅在店里添加潮汕符号或者“汕头”两个字并不能真正弘扬潮汕文化,而是要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

这位出身樟林的青年,带领团队将故乡的传统建筑巧妙地活化为新颖的消费场景。他们提取鸭屎香、甘草、金不换等潮汕人的“味觉基因”,开发出时尚的奶茶与冰淇淋。同时,他们以侨批文化为灵感,制作文创挂耳茶,并用镜头记录樟林的传统老厝与居民的生活场景,制作成一本文创摄影集,构建了年轻群体认知潮汕、认知樟林的视觉词典。

“现代商业可以成为传统文化‘扩圈’的跳板,我们所做的就是让年轻人在举杯啜饮的瞬间,不经意间触碰到潮汕文化的温度。”陈虎川说,当年轻人为了一杯奶茶走进百年老厝,当侨批纹样成为社交平台的打卡新宠,潮汕文化的生命力便在这些具象的消费行为中得以延续。

■对话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陈椰:

深挖文化资源在融合中共创

南方日报:作为潮汕历史文化的研究者,您如何理解澄海樟林火帝庙会的文化内核及其在潮汕民俗体系中扮演的角色?

陈椰:它的内核是表达对自然力量(火)的敬畏祈愿,以及对先贤惠政(火帝庙为清代澄海知县杨天德倡建)的缅怀,在潮汕民俗体系里显得颇为独特。从功能上讲,该民俗能够凝心聚力,将清代樟林埠核心八街商人圈的影响力扩张到樟林八个乡社,使得各乡里村民自发筹款张灯结彩。庙会理事会、老年人协会、祠堂文化交流协会、爱心义工社、锣鼓队、英歌队等社团组织和地方企业家群策群力,高度协作,配合政府推动乡村治理,充分展现了樟林这个百载侨乡商埠的文化底蕴和基层治理能力。

南方日报:您如何看待火帝庙会从传统祭祀活动向文旅综合体验的转型?

陈椰:这种转型是一种可贵的尝试,也是无法抗拒的必然趋势,我认为利大于弊,只是需要做好平衡。有人认为游神是地方的例行敬神习俗,并非是供外地游客观看的文旅项目,我认为这种排外心态是“短视”的体现,且不符合历史事实。民俗活动从来至少是半开放式的敬神娱人活动。如清代《樟林游火帝歌》所描述的,周边县乡的亲友纷至沓来,还邀请了很多外地戏班和花灯,共同开创了一时的盛景。从文旅体验的角度来看,民俗活动若能平衡好本土乡众和外地游客的诉求,完全可以实现内外融合共创。

南方日报:本次庙会体现了民间信俗的传统与创新之间有怎样的张力?

陈椰:老年人沉稳保守,年轻人激情创新,但为了庙会,彼此放下成见,磨合协作。比如延续上百年的巡游路线中有大量的窄巷子、破败的无人区,显然不符合今日文旅的体验需求。因此,与时俱进地大胆改革路线,让队伍往宽敞的外围大路行进,场面更加宏大壮观,游客的体验也更好。

南方日报:“民俗 + 文旅”模式的成功,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陈椰:政策、资金、人才、文化独特性缺一不可。政策方面,有“非遗项目”这一官方身份的认可和指导;来自企业的资金和产品的赞助支撑起了活动的举办;有识之士的谋划和年轻人的深度参与以及侨乡的文化独特性都是成功的关键要素。

本文详细介绍了樟林火帝庙会的历史传承、现代转型以及其在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庙会不仅保留了传统民俗的特色,还通过创新的“民俗 + 文旅”模式,吸引了大量游客,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也让潮汕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在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中,樟林火帝庙会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本文总结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民俗+文旅”模式,让樟林火帝庙会绽放新光彩,樟林火帝庙会:乡愁地标汇聚侨心,文化符号受年轻人追捧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