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全国政协委员金花的履职故事,讲述她深入基层调研,提出一系列关乎民生、生态和发展的提案,为高海拔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盐碱地开发等方面积极建言,展现了她扎根人民、着眼大局的履职风采。
“履职故事”
初春时分,柴达木盆地北缘依旧是朔风凛冽。在青海省德令哈市浩星花苑小区的亭子下,一场热烈的讨论正在进行。街道办工作人员、物业工作人员以及小区居民代表围坐在一起,就小区的污水管网改造计划各抒己见。而在一旁,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金花正全神贯注地倾听着大家的发言,并不时在本子上记录着。
金花向我们介绍道:“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高海拔城镇存在诸多限制因素。由于地域辽阔、冻土层多等原因,地下管廊建设相对滞后,大多数地下管网采用的是直埋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下管网出现了破损的情况,甚至还有地下水混入污水管网。”基于这样的情况,金花今年精心准备了一份关于支持高原重点城市排水管网改造的提案。她希望能从排水管网改造、污水处理设施完善、垃圾填埋场建设等多个方面入手,补齐高海拔城镇基础设施提升的短板,从而更好地保护三江源头的生态环境。
当我们翻开金花的调研笔记,足足有满满五大本。在这些笔记的字里行间,记录的全是乡亲们生活中的操心事和烦心事。作为一名来自雪域高原的政协委员,金花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好提案要裹着糌粑味、飘着酥油香、映着生态绿,因为它承载着老百姓的期盼。”
近年来,金花积极履职,一共提交了34件提案,每一件都与民生息息相关。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到特高压输电通道规划、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金花的建言得到了有关部门的积极回应,很多都已经转化为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金花自豪地说:“我提交的关于开通西宁至格尔木动车的提案得到了答复办理。2023年,‘复兴号’开进了柴达木盆地,群众出行变得更加便利。每当看到各族乡亲们搭乘飞驰的高铁来来往往,那种感觉真的太幸福了!”
金花的家乡海西州地处青藏高原北部,那里是茫茫戈壁,干旱少雨。金花回忆说:“小时候我就在想,这么广袤的土地上什么时候也能种出庄稼,要是巍峨雪山能映着金黄的麦浪和油菜花,那该有多漂亮啊!”带着这份美好的憧憬,金花主动对接相关部门,虚心向专业人士请教。经过深入调研,她发现海西州现有未开发盐碱地4386.25万亩,这些盐碱地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潜力。金花认为:“如果能够唤醒这些‘沉睡’的后备耕地资源,对于提高全省耕地总量,实现耕地资源的扩容、提质、增效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将极大地改善柴达木盆地的生态环境。”基于此,金花撰写了《关于支持海西州柴达木盆地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的提案》,希望借助科技的力量,把盐碱地变成海西的“黑土地”。
金花深知,真知灼见离不开扎实的调研。从三江源头到茫茫戈壁,从祁连腹地到河湟谷地,她用自己的脚步认真丈量着高原的每一寸土地。金花坚定地说:“委员身份值得珍惜,委员责任更是重大。只有扎根人民、着眼大局,才能为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金花的履职故事。她深入基层调研,关注高海拔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提交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提案,并得到了积极回应和落实。金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政协委员的责任与担当,展现了扎根人民、着眼大局的精神,为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