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杭州市江晖小学推出的“素课日”展开,介绍了“无屏课堂”这一尝试,探讨了其目的、师生反响以及背后的教育理念等内容。
你是否支持关闭课堂上的各种电子设备、投影,让老师手写板书,回归记忆中的传统课堂呢?
从本学期开始,杭州市江晖小学开启了一项新举措——推出“素课日”。每周五上午半天,所有班级都会关闭电子屏,打造“无屏课堂”。这一举措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学生的视力,更重要的是希望师生能够回归纸笔互动、思维碰撞的传统学习模式。
开学一个多月了,老师和学生们对这一改变的反响如何呢?
老师板书:激发学生做笔记热情
江晖小学四年级数学老师叶玮芳分享了她的感受。“最大的感受,是学生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他们觉得老师的板书有意思,会更愿意拿出纸笔,跟着老师的思路,将重点记录下来。”叶老师会尝试用思维导图来进行整理复习,一步步把知识脉络书写在黑板上,而学生们也会紧跟她的节奏。
经过一个多月的实践,叶老师惊喜地发现,不少学生掌握了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他们还会自创一些新类型,比如火车、小鱼吐泡泡的造型,归纳整理知识点的能力明显提高了。”
把课堂关注度还给学生,让教育回归简单、深刻
为什么要推出无屏使用的“素课日”呢?江晖小学教学处刘晓敏老师总结,这是学校站在老师和学生的角度,尝试做的一道“减法题”。
这些年,随着新学校不断增加,大批优秀的年轻人加入教师队伍,多媒体产品在课堂中的运用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例如在数学课堂中,借助新媒体能让学生更便于理解立体图形的知识点;语文课堂中,音频、视频的加入让文字描写的场景更真实可感。
从技术依赖到素养导向,对老师提出更高要求
“课堂的板书,与老师对教材的理解是相辅相成的,体现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要求。”刘老师介绍,江晖实验小学有旭晖成长学院,每月新老师都要提交两份课堂板书和一份朗读作品,学校会评选出优秀学员进行表彰,通过日积月累来提升每一位老师的能力。
基于新课程和新教材的“双新”改革要求,江晖小学将“四有四真”理念融入“素课日”设计,以真问题、真情境、真思考、真探究来替代课件灌输。比如在数学课中,用学具推导公式而非动画演示,将备课精力投入任务链设计。这种从理念到教师角色的转变,为“素课日”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刘老师强调,“无屏课堂并不是对课堂中使用电子产品的全盘否定,而是进行一种探索和尝试。”学校以充分发挥传统教学课堂优势为抓手,坚持合理、有效使用课件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扎扎实实开展日常“备、批、教、辅、研”常规工作。“这也体现了学校对学生视力保护的重视,对教师来说,是不忘粉笔字功底的一种素养培养。”
本文介绍了杭州市江晖小学推出的“素课日”,即每周五上午半天关闭电子屏打造“无屏课堂”。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保护学生视力,还让师生回归纸笔互动。师生反响良好,学生养成做笔记习惯、归纳能力提升。学校推出“素课日”是做教育“减法题”,将“四有四真”理念融入设计,从技术依赖转向素养导向,对老师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兼顾学生视力保护和教师素养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