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6G“北京方案”发布,引领全球产业新航向

本文详细报道了2025中关村论坛人工智能主题日——6G技术与产业创新论坛的举办情况,包括论坛的主办与承办方、参会嘉宾,各位嘉宾的致辞内容,还介绍了6G“北京方案”的发布、相关创新成果展示以及权威专家对6G产业的展望等。

在3月29日这个意义非凡的日子里,一场聚焦6G技术与产业创新的重要论坛——“2025中关村论坛人工智能主题日”之6G技术与产业创新论坛(平行论坛),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盛大举行。此次论坛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携手主办,中关村泛联移动通信技术创新应用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关村泛联院”)、中国移动研究院、北京邮电大学、TD产业联盟(北京电信技术发展产业协会)、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有限公司、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联合承办。

出席此次论坛的嘉宾阵容强大,其中包括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二级巡视员张志松,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产业促进二处处长、北京市海淀区科信局局长、二级巡视员何建吾,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程建军,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徐坤等。他们纷纷出席论坛并发表了精彩的致辞。而致辞环节则由中关村泛联院副理事长、TD产业联盟秘书长杨骅主持。这场论坛吸引了业界及媒体的高度关注,共有20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6G技术与产业的未来发展。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二级巡视员张志松在致辞中强调,6G已然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核心焦点,也是国家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北京市在6G领域率先进行了全面布局,不仅发布了北京6G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方案,还通过央地共建的方式成立了中关村泛联院,为6G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且重要的支撑。他还表示,未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将继续充分发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优势,聚焦于6G基础理论的突破,全力加速6G技术的创新进程,搭建完善的技术验证平台体系,协同推进国际标准的制定。以更高的站位、更广阔的视野、更大的力度,推动6G技术实现创新发展。

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产业促进二处处长、北京市海淀区科信局局长、二级巡视员何建吾指出,海淀区作为经济强区、科教强区以及人才强区,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始终坚定地立足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的定位。面对6G与人工智能交汇融合所带来的变革性历史机遇,海淀区将持续强化区级政策和资源要素的供给,全面升级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精心打造一个高效协同、充满活力的产业创新生态。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程建军表示,当前6G正处于从技术研究迈向标准产业化的关键阶段,中国移动愿意携手各方共同攻克6G技术难题,加速6G技术的创新与产业发展。具体而言,一是要聚焦关键技术攻关,加速一体化融合创新;二是要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推动多元化产业发展;三是要推动高效国际合作,凝聚全球化发展共识。

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徐坤认为,6G已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前沿高地,对于加快推进科技强国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也对培养和汇聚一批高水平的6G科技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北邮作为国家信息通信领域重要战略科技力量,在6G拔尖人才培养、核心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建设、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布局,为我国6G创新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未来学校愿与各方深入交流合作,为助力首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强国建设凝聚更大力量、作出新的贡献。

在此次论坛上,为了进一步促进6G创新发展,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组织业界专家共同编制了《北京6G创新发展白皮书(2025)》(以下简称“白皮书”),并由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信息处副处长冯伟正式发布。白皮书对国内外6G布局及发展态势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了北京6G资源优势及创新成果,研判了发展机遇并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为北京打造全球6G技术策源地及示范应用标杆城市提供了强有力的战略支撑,贡献了6G创新发展的“北京方案”。

中关村泛联院作为北京市6G创新的重要枢纽平台,一直致力于深度连接产学研用各环节力量,以构建开放创新的产业生态为使命。它已成立了6G通感算智融合创新开放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并与多家产学研伙伴携手开展6G研发。在论坛上,中关村泛联院首席科学家、中国移动集团级首席专家刘光毅,中关村泛联院副院长、北京邮电大学教授许晓东共同发布了“携手共进,共赢6G未来”系列创新成果,集中展示了在语义通信、终端测试平台、6G天地一体等方面的最新突破成果,为加速6G产业生态成熟注入了强劲动力。

其中,6G天地一体高性能核心芯片是全球首次面向6G空天地一体的滤波器,它采用了高集成化、国产化、绿色化的设计思想,具备高平坦度、低插损,带外高抑制的设计特色,还采用了高散热设计和高带外抑制创新技术。该芯片的推出标志着通信设备向全面国产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加速促进了6G天地一体通信产业链的融合和发展。而双频通感立体网络通过融合4.9G通感网和毫米波通感网的优势,构建了一个高效、可靠、智能的通信与感知一体化网络。通过双层网协同互补,可实现通感一体同时满足高精度应用需求,解决了复杂环境下的通信与感知难题,为智慧城市、无人机飞控、工业互联网等场景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论坛上,多位权威专家还围绕6G产业发展做了精彩报告,共绘6G产业蓝图。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围绕“6G AI的融合创新之路”做重要报告,报告围绕通信系统的智能化和简约化展开,重点探讨了如何通过人工智能(AI)实现通信系统的熵减,即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变。传统通信系统在香农理论框架下面临诸多挑战,而AI的引入为解决这些挑战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语义通信、同义映射等创新方法,提出了一种智简(Intellicise:Intelligent Concise)通信系统架构,旨在降低系统复杂度、功耗和成本,同时提升频谱效率和覆盖能力。他强调了AI与通信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展望了未来6G技术在语义信息论等领域的突破,并呼吁在标准化、系统优化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继续探索,以实现通信系统的智能化与可持续发展。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IEEE Fellow、WWRF Fellow Tony Quek以“6G中的人工智能原生网络”为题做重要报告,探讨了6G技术的未来愿景及其在新加坡的应用。他认为6G将如何与人工智能(AI)、云计算和绿色能源深度融合,以提供新的服务和更高的效率。6G将支持新的应用场景,如低空经济和自动驾驶,并需要新的网络架构和设备。AI将在6G网络中扮演核心角色,特别是在边缘计算和机器人领域。此外,他还提到了新加坡在6G技术研发方面的具体项目,包括开放式平台、卫星网络和自动化机场的建设。Tony Quek强调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并展望了2030年新加坡在6G技术应用方面能做出贡献。

中关村泛联院院长、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宇红分享了“多样化场景驱动的6G网络”报告,为满足网络通感算智新能力需求,提出了智简内生6G网络构想。黄宇红介绍,智简内生6G网络通过“底座 + 内核 + 中枢”的架构,实现功能和资源的按需编排和组合。其中,“底座”实现通算融合的异构硬件资源池化和按需共享,“内核”负责通感算智融合的多维功能池化和灵活调用,“中枢”则实现跨域、跨要素的智能编排和协同优化。这一架构使6G网络成为聚合相关业务能力的“平台”,实现功能可插拔、网络可定制,供需动态匹配,为用户提供多样化信息服务。黄宇红透露,中国移动携手中关村泛联移动通信技术创新应用研究院已经完成了高性能、高弹性6G云化资源底座的研发,并以此为基底进一步搭建6G智简内生原型系统,支持资源弹性扩缩、功能即插即用、应用算力敏捷适配,为赋能数智泛在应用和开放协作奠定了基础。

本次“2025中关村论坛人工智能主题日”之6G技术与产业创新论坛汇聚了众多行业精英和专家学者,各方在论坛上积极交流、分享观点,发布了6G“北京方案”和多项创新成果。权威专家们也对6G产业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展望。此次论坛为6G技术的创新发展和产业生态的成熟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有力地推动了6G技术在全球的发展进程。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6G“北京方案”发布,引领全球产业新航向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