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扎根西部、服务国家的育人理念与实践成果。通过介绍王君波等兰大学子在青藏高原科研、西部基层就业等方面的事迹,展现了兰大“向西而行”的精神传承,以及在精准育才、构建成长护航体系等方面的努力,体现了兰大学子将青春融入西部建设的担当。
在海拔4700米的西藏纳木错湖畔,阳光穿透高原稀薄的空气。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王君波正俯身仔细查看刚刚钻取的岩芯样本。阳光之下,岩芯中沉积物的纹路清晰可辨,这些来自湖泊深处的“时间胶囊”,仿佛在静静诉说着青藏高原近20万年的气候密码。
20年前,王君波背着地质锤和标本袋初次踏上高原时,这里连一个稳定的观测平台都没有。而如今,在他的带领下,团队精心设计的80平方米采样平台巍然屹立在这片高原之上。王君波是2000届兰州大学地理系的毕业生,同时也是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的站长。自告别校园,踏上青藏高原的那一刻起,他已经在这里坚守了20多年。
多年来,兰州大学作为国家布局在西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学,始终把“扎根西部、服务国家”的理念融入育人基因。建校至今,兰州大学走出了50余万学子,其中有50%扎根西部,到西北地区就业的比例超过42%。从青藏科考的艰难征程,到核能攻关的科技前沿;从乡村社区的基层治理,到绿水青山的生态保护,一代代兰大学子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将青春融入时代洪流,把论文和科研成果写在了高山大河之间。
### 让“向西而行”成为精神基因
新学期伊始,一位新生在新翻开的笔记本扉页上写下:“传承,从读懂前辈的选择开始。”扎根西部,这种独树一帜的精神传承,始终深深融入兰大学子的血脉之中。
清晨,在萃英山麓,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东坡正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当讲到“西迁精神”时,他特意展示了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中,1955年,朱子清、徐躬耦等学者放弃了沿海舒适的条件,跋山涉水来到甘肃兰州,白手起家创建了兰州大学的现代物理系。“当时的实验室建在马厩里,但前辈们说‘国家需要就是我们的方向’。”李东坡教授说道。
如今,在榆中校区昆仑堂的“坚守·奋斗”杰出校友展厅内,王君波从纳木错钻取的岩芯样本与徐躬耦院士的手稿并行陈列。前者致力于破解青藏高原气候密码,后者则开创了中国核科学教育的先河。跨越百年,一位位兰大人仿佛在时空中展开对话,“向西而行”的精神图谱也愈发清晰。
为了让家国情怀在学子心中落地生根,兰州大学构建了“大思政”育人体系。以史铸魂,将“百岁院士”任继周的草业科学奋斗史纳入新生教育;以文化人,组织学生排演《三山堂往事》等多部原创话剧,重现百年来兰大先贤在西北办学的筚路蓝缕;以行践志,连续15年开展“西部核学行”,带领学生走进青海原子城、中核四〇四基地,感受“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核工业精神。
传承的力量,在新一代兰大人身上生生不息。在乌恰县膘尔托阔依乡,2011届毕业生帕哈尔丁·艾合提带领群众清整土地1200亩,发展水果玉米种植,年增收超40万元;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夫妻档”许平平与胡学平放弃东部沿海的优越条件,选择大凉山,参与60次发射任务,在川西高原书写航天报国志;在敦煌莫高窟,兰州大学历史学院的两代青年人加入敦煌数字化技术团队,复原千年壁画,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
“在烈士陵园宣誓入党时,我忽然懂得——‘向西而行’,就是当代青年对先辈最好的告慰。”2024年,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23届毕业生李大为,主动选择到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的甘肃省西和县石堡镇卫生院工作。出发前,他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的心声。如今,他正翻山越岭,把“健康守护”送到乡亲们的炕头。
### 精准育才:打造服务西部的“人才引擎”
在兰州大学,总有一些与“高度”有关的故事,令人肃然起敬。在海拔5200米的珠穆朗玛大气观测站,2001年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气象学专业的马伟强,正带领团队努力突破卫星遥感技术瓶颈。他20年如一日坚守高原,建立起了青藏高原气象数据库。他说:“这里的每一份观测记录,都是对‘地球第三极’的深情注脚。”
高晶博士,200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扎根青藏高原做研究已经20年。她在担任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浮空艇分队的负责人时,曾将“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放飞”到达海拔9032米的高度,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她说:“科研的坐标,就应该标注在祖国需要的地方!”
兰州大学的育人密码,在于始终将学科建设与西部需求深度耦合。与中核集团共建“菁英班”,毕业生刘昇平参与千吨级铀浓缩生产线建设,攻克核燃料检测难题,这是学科建设与西部产业发展的共振;医学部实施“卓越医师计划”,汪姝丽在乡镇卫生院坚守6年,成为乡亲们口中的“麦神医”,这是教学科研与民生发展的深度融合。
近年来,兰州大学新增“生态安全”“边疆治理”等12个特色专业,与西部12省区共建238个实习基地,这是办学特色与西部前沿的“校地并重”。“我们要做西部发展的‘人才供给侧’,让学科根系深扎黄土,让科研成果反哺热土。”这是兰州大学在110周年校庆时做出的承诺。近年来,兰州大学输送至西部基层的毕业生每年都超过5000名。在河西走廊防沙治沙现场、秦巴山区乡村振兴一线、西部核工业基地,兰大学子用行动证明:青春之花,唯有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才最绚烂。
### 构建“扶上马送一程”成长护航体系
“从入校到就业,学校为我们铺就了一条在西部快速成长成才的‘绿色通道’。”在青海省社科院,2015年兰州大学民族学专业硕士毕业的靳艳娥,深切体会到了干事创业的快乐与充实。她在工作第二年就申请到了省级课题项目,第三年就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靳艳娥只是近几年留在西部的兰州大学青年学生之一。为破解西部“引才难、留才难”的问题,兰州大学构建了全链条支持体系,制定实施奖励办法,对到国家重点领域、西部、基层单位就业的毕业生予以奖励,近年来已累计奖励1200余人。兰州大学聚焦区域发展需要,引导更多毕业生主动到基层和西部艰苦地区就业,做到“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
学校实施“至公计划”——毕业生基层就业促进行动,开展以“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为核心的就业主题教育活动,每年进行“出彩毕业生——基层奉献奖”评选,通过政策形势讲座、榜样示范引领等形式,引导毕业生把科研目标和职业规划,聚焦到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广阔空间。
从王君波破解高原气候密码,到汪姝丽在乡镇卫生院书写仁心,一代代兰大人在祖国西部,用青春热血注解着“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在这片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土地上,持续书写着西部崛起的壮丽诗篇。
本文通过介绍兰州大学王君波等众多学子在西部科研、基层就业等方面的事迹,展现了兰大“扎根西部、服务国家”的育人理念。兰大不仅有着“向西而行”的精神传承,还通过精准育才、构建成长护航体系等举措,为西部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让兰大学子在西部绽放青春光彩,书写西部崛起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