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退役军人事务部发布的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鉴定成果展开,介绍了8位烈士从“无名”到“有名”的情况,以及我国多年来迎回烈士遗骸、确认身份的工作进展,还提及寻亲工作的技术突破和新的寻亲线索发布。
近日,退役军人事务部公布了最新的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鉴定成果。曹允昌、徐思元、陈淑彬、奚根祥、方金耀、章志明、廖天良、尹述勤这8位曾经“无名”的烈士,如今终于有了自己的姓名,他们也得以从“回国”迈向“回家”。
截至目前,我国已经连续11年迎回了11批共计981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并且,在这些烈士中,已有28位确认了身份,找到了他们远在祖国的亲人。
这最新确认身份的8位烈士,都牺牲在了1953年停战协定签订前夕的江原道铁原郡战斗中。在确认身份的过程中,除了陈淑彬、奚根祥2位烈士有明确的印章线索外,其余6位烈士的身份确认可谓是历经波折。工作人员基于军战史分析、法医人类学分析、遗物分析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多元化的信息研判,才最终让他们的身份大白于天下。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推进烈士遗骸的搜寻和鉴定工作,退役军人事务部专门成立了烈士遗骸搜寻鉴定中心,还建立了国家烈士遗骸DNA鉴定实验室。依托这个实验室,逐步完善了国家烈士遗骸DNA数据库和烈士亲属DNA数据库,并集中开展鉴定关键技术的攻关。
在DNA提取方面,科研人员不辞辛劳,筛选了数百个配方,终于成功提取到了遗骸的DNA信息。在鉴定技术上,更是突破了国外检测试剂、仪器等的限制,自主研发出了亲缘分析高通量测序试剂,并且适用于国产检测设备,实现了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在烈士寻亲方面,工作人员根据烈士遗物线索、战史资料以及军队档案,参考已确认身份烈士的信息,总结形成了“三同”工作法,即同一参战部队、同一牺牲时间、同一发掘地点,以此精准开展烈士亲属的摸排工作,有效提高了烈士遗骸与烈士亲属DNA比对的成功率。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让英魂回归故里,让更多的志愿军烈士回到祖国、找到亲人,这是全社会共同的心愿。为此,在已有工作进展的基础上,退役军人事务部发布了10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寻亲线索。如果公众有相关信息,可以通过退役军人事务部“烈士寻亲公共服务平台”小程序留言,或者联系所在地的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共同推进相关工作。
退役军人事务部公布的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鉴定成果,8位烈士身份得以确认。介绍了我国多年来迎回烈士遗骸的情况,以及在烈士遗骸鉴定、寻亲工作中取得的技术突破和工作方法创新。最后,在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之际,发布新的寻亲线索,呼吁公众共同参与,让更多烈士“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