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清明时节都江堰:古老仪式见证灌区发展

四川都江堰在清明时节举行的放水仪式,阐述了冬季岁修习俗、当前都江堰的水利状况、放水和岁修仪式的传承情况,以及都江堰灌区的发展等内容。

清明,不仅是缅怀先人的时节,更是播撒希望、开启春耕春种的美好时刻。在四川都江堰,每年的清明节都有一场极具意义的活动——清明放水仪式。这一仪式就像一个重要的信号,它标志着成都平原的春耕工作即将迈入最繁忙的阶段。同时,它也承载着人们对都江堰水利工程伟大建造者们深深的追思与缅怀之情。

总台记者蒋林介绍,为了确保都江堰能够始终健康、稳定地运行,这里一直沿袭着冬季岁修的习俗。那句流传千古的“深淘滩,低作堰”,正是人们通过长期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丰富的经验积累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世世代代的人们凭借着这一准则精心守护着古老的都江堰。

如今,岷江上游的水电站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对泥沙、石块进行拦蓄沉淀,使得岷江水在流到都江堰之前含沙量明显降低。随着时间的推移,河道的淤积程度与历史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放水和岁修仪式会不会因此而逐渐荒废呢?其实,现在的都江堰一直处于水利工作者的密切监控之下。在需要的时候,仍然会采用古法进行岁修;而在其他年份,也会通过展示的方式对岁修的方法进行记录和传承。此外,放水仪式还蕴含着对历史上为都江堰作出巨大贡献的人们的缅怀之意。

每年清明节前后,成都平原便会迎来一年中用水量最大、农事最为繁忙的时间段。回顾1949年,当时都江堰的灌溉面积仅有282万亩;而到了2025年,都江堰灌区已经发展壮大到了1165万亩。今年春天,需要都江堰水保障的水稻灌溉面积更是超过了605万亩。

本文围绕都江堰清明放水仪式展开,介绍了冬季岁修习俗、当前水利状况、仪式传承情况以及灌区发展,体现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清明时节都江堰:古老仪式见证灌区发展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