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广州建筑垃圾治理工作,介绍了住房城乡建设部在广州召开现场会推动相关工作开展。着重阐述了“广州模式”从五类建筑垃圾入手,在收运、处置、监管等环节的具体举措及优势,包括升级资源收集中心、一键式下单清运、工程渣土泥浆定向回收、工程垃圾变身建材、电子联单闭环监管等内容。
在城市建设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建筑垃圾的治理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而“广州治理模式”却在这一领域脱颖而出,既实现了闭环监管,又达成了高效的资源化利用,吸引了众多目光。
3月28日,住房城乡建设部于广东省广州市召开了全国城市建筑垃圾治理工作现场会。此次会议明确部署了建筑垃圾常态化整治任务,旨在推动建筑垃圾治理工作持续且深入地开展。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广州平均每年治理的建筑垃圾约达8000万立方米,并且在建筑垃圾规范处置方面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广州模式”。
那么,“广州模式”究竟有哪些优势,又有哪些值得推广和复制的经验呢?新快报记者展开了多方走访。原来,该模式从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拆除垃圾、装修垃圾这五类建筑垃圾着手,紧紧盯住收运、处置、监管等关键环节,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不仅实现了闭环监管,还能够高效地进行资源化利用。
关键词1:升级中心——装修垃圾收集和转运更高效
“以前小区里只要有人装修,产生的装修垃圾就随意堆放,不仅影响小区的美观,出行也变得不方便。自从资源收集中心升级改造之后,装修垃圾有了专门的去处,小区周边的环境变得整洁干净了,我们的心情也舒畅多了。”荔湾区多宝街道御景社区的居民王女士对改造后的资源收集中心赞不绝口。
王女士所说的资源收集中心,主要承担着装修垃圾、生活垃圾以及居民端资源的收集和转运工作。它服务于6个居民小区,覆盖了大约2万户居民。中心内部进行了合理的区域划分,有一个车辆作业区和三个垃圾收集存放区。在原有的生活垃圾收运网、再生资源回收网的基础上,还增加了装修垃圾转运网,这为全市装修垃圾收集点的升级改造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近年来,广州市平均每年产生的装修垃圾约为300万吨。为了完善收运体系,遏制偷排乱倒、收运扰民等不良现象,广州市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全链条收运体系。自去年10月以来,全市一共改造了67个此类资源收集中心。广州城管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还将继续升级106个收集中心,进一步提升全市装修垃圾收集点的作业和管理水平。
■荔湾区多宝街道资源收集中心。
关键词2:一键式下单——装修垃圾处理像线上打车一样方便
“以前根本不知道这些装修垃圾该怎么处理,现在在‘穗云智慧城管’小程序上一键下单,就能轻松实现装修垃圾的上门清运处置。”家住白云区新市街道的黄先生告诉新快报记者,整个过程既方便又清晰。
借助清运服务平台完成居民装修垃圾的规范处置,是广州城管构建的“产、运、处、用”全链条收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州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一期工程)中控室。通讯员成广聚供图
在收集环节,广州搭建了“穗云智慧城管”等多个清运服务平台。由专业的清运公司为居民提供上门服务,让装修垃圾的处理就像线上打车一样方便快捷。在贮存环节,充分利用桥下空间、闲置用地以及待开发工地等低效用地,建设临时装修垃圾收集点。目前全市共设置了300余处此类临时收集点,确保每个街道至少有1个收集点。在清运环节,引导社会企业购置勾臂车,将移动式智能收集厢投放至小区或者路边临时车位,用于临时收集转运装修垃圾。目前全市已经投放了200余个移动式收集厢,并且计划今年再投放500个。在装修垃圾的末端处置环节,广州市积极引导社会企业参与,目前全市已建成17个装修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通过筛分、破碎、拌合等工艺实现了高效的资源化利用,基本能够满足全市的处置需求。
关键词3:变废为宝——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定向回收处置
李坑循环经济产业园是目前广州市运营时间最长、门类最齐全、协同项目最多的产业园。这里整合了建筑垃圾处置、生活垃圾发电、金属回收、预制构件生产等多家行业内的先进企业。中建新型建造循环经济园就坐落于此,在生产车间外的“变废为宝”展示区,陈列着各种由建筑垃圾制成的再生产品。
■由建筑垃圾再生制作的象棋。
“本项目聚焦工程渣土和工程泥浆的定向回收和处置,通过三大车间的联动衔接,逐步将建筑垃圾变废为宝。”中建西部建设集团第四(广东)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姜雷山向记者介绍道。建筑垃圾处理车间将工程渣土和泥浆通过水洗筛分等工艺制成成品砂,混凝土车间作为加工中枢,将成品砂搭配粗骨料、水泥等进一步加工为低碳混凝土。绿色混凝土一部分销售到建筑工地成为建筑材料,一部分送到装配式车间,再次升级,成为高品质装配式产品。
据悉,该项目依托自研的“砼联系统”,可以实现混凝土从生产到交付全流程的线上化管控。
姜雷山介绍说:“全年园区可以处置建筑垃圾150万吨,生产低碳混凝土120万m³/年,生产装配式产品5万m³/年。在园区内部,我们还搭配了砂石分离机和浆水中和循环利用系统,实现了生产废渣、废水的循环再使用,目前内部资源利用率可达92%,切实实现了‘资源化处置、经济化利用’的目标。”
关键词4:回归建设——工程垃圾、拆除垃圾变身绿色建材
走进广州环投集团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处理车间,建筑垃圾堆放区、处理线、骨料堆放区都在有序地运作着。建筑垃圾被源源不断地投入投料口,经过一系列处理后转化为成品再生骨料,随后进入绿色建材生产车间,完成了从垃圾到资源的华丽“变身”。
■广州环投集团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
据悉,该项目是广州市示范性资源化利用项目。工程垃圾、拆除垃圾进入项目后,经过预分选、多级破碎、多级筛分等处理环节,形成三种不同规格的再生骨料。经检测合格后,按照生产需求制作成绿色混凝土、绿色水稳、绿色砂浆,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本项目每年可处置建筑垃圾100万吨,减少建筑垃圾填埋占地200亩(相当于18个足球场),可生产再生水稳料30万吨,混凝土240万立方米。”广州环投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祝晓峰介绍说,该项目具有三个显著优势:一是协同处置,建筑垃圾筛分后的轻物质可用于焚烧发电,焚烧后的炉渣可生产再生水稳料。二是低碳环保,形成了建筑垃圾“来源于建筑,回归于建设”的循环利用模式。三是示范引领,项目创新处理工艺、搭建智能化监管平台、优化物流运输网络,通过与垃圾电厂、建材和金属回收等项目协同合作,实现了建筑垃圾的高效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关键词5:电子联单——实现两点一线闭环监管
在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建筑垃圾运输车辆驾驶员王师傅收到微信通知后,点开“穗联管”小程序确认接单,然后按照电子联单开单信息和备案运输路线运输某工地产生的建筑垃圾。同一时间,在白云区智慧城市运行中心,工作人员点击广州市建筑垃圾治理数字化监管平台中实时滚动更新的电子联单信息,既可以查看该工地产生、运输、处置建筑垃圾以及过程流转信息的详情,还能查看车辆的运输轨迹。
2024年10月,广州市创新搭建了以电子联单监管为核心应用的建筑垃圾智慧监管平台。该平台的主要功能包括基础数据管理、车船运输管理、电子联单管理、问题工单管理等,围绕建筑垃圾“产生、运输、处置”这三个关键环节,通过电子联单监管,全面掌握建筑垃圾的来源去向,实现了“两点一线”全过程的闭环监管。
为了查处违规处置建筑垃圾的行为,平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手段,构建了天网地网“两网协同”监管体系。白云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四级主办魏静茹介绍说:“天网”即通过无人机实时动态巡飞发现地面违规偷倒形成的建筑垃圾堆体,生成工单交由属地执法部门查处。“地网”是通过平台接入的3000多路交通视频卡口、车辆北斗定位等多源数据,对违规运输建筑垃圾的车辆进行抓拍和追溯,让违规运输车辆无处遁形。
本文详细介绍了广州建筑垃圾治理的“广州模式”,该模式从五类建筑垃圾出发,在收运、处置、监管等多环节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通过升级资源收集中心、一键式下单清运、工程渣土泥浆定向回收、工程垃圾变身建材以及电子联单闭环监管等方式,实现了建筑垃圾的闭环监管和高效资源化利用,为其他城市的建筑垃圾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