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成武县农村学校:从生源流失到学生回流的华丽转身,成武乡村教育逆袭:农村学校学生回流背后的故事

本文聚焦成武县党集镇中心小学等农村学校学生回流现象,深入剖析了此前生源流失的原因,详细阐述了当地通过改办农村公立寄宿制学校、开设“校本课程”、实施“县管校聘”等一系列教育改革举措,推动乡村学校发展,实现“五育融合”,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的过程。

近期,成武县党集镇中心小学呈现出一片热闹景象。课间十分钟,校园里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比以往热闹了许多。原来,这里陆续转回了100多名当地农村学生。据全县2024年秋季学期的数据显示,当时该县农村学校回流学生就达到了1200余人。

这些回流的学生,他们中的很多人曾就读于县城私立寄宿学校,还有一部分是随外出务工的父母异地求学。当校长孙全建介绍这一情况时,语气中透露出一丝复杂的情绪。其实,和其他的村小一样,党集镇中心小学也曾面临着严峻的生源流失问题。校园曾经越来越冷清,成武县教育系统的每一个人,都不得不直面并深入思考乡村学校生源骤减这一现实问题。

孙全建校长曾组织学校的“家长委员会”进行了深入沟通。通过交流了解到,流失的生源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他们跟着祖辈生活,缺少有效的看管和教育。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孩子甚至沾染上了坏习惯。无奈之下,家长们只能将孩子送往私立寄宿学校。

要解决生源流失问题,有效解法直指改办农村公立寄宿制学校。然而,资金和资源都是摆在面前的门槛。党集镇中心小学的想法,与成武县乡村教育的变革不谋而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早在2024年,成武县就投入5000万元,对党集镇中心小学等5个农村公立寄宿制学校进行了标准化改造提升。

在当地,人们习惯称中心小学为“村小”。如今,家门口的“村小”有了舒适的住宿条件,自然吸引了大量学生回流。为了让家长更放心,这些学校还为家长提供了务工岗位,家长可以参与食堂及宿舍管理工作。这一举措进一步加强了部分家长将孩子送进“村小”的意向。

开办寄宿制学校,意味着学生在周内24小时都在校。那么,如何保证他们能拥有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呢?答案就藏在耳边学生们欢快的欢声笑语中。孙全建校长表示,经过改建,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操场设施等硬件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为学校开设多样化、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集镇中心小学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了有机融合。学校开设了包括竹竿舞、乒乓球、二胡在内的24门特色课程。通过“选课走班”的形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这种多元化、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将核心素养培育融入教学实践,重塑了教与学的关系,促进了学生全面个性发展。

看,学生们正积极参加“校本课程”呢。

“校本课”的老师,其实就是学生们最熟悉的任课教师。在号召教师队伍加入校本课程时,孙全建校长发出这样的号召:“想想你们年轻的时候,最喜欢什么,将兴趣传给孩子们。”

这句话,激发了老师们初探“校本课程”的热情。孙全建校长评价教师队伍时说:“尽管部分老师并非专业出身,但他们全心全意投入教学,遇到不懂的内容也会虚心学习,与学生共同进步。”

党集镇中心小学四年级语文老师刘永梅与搭档接手了中草药学科的教学。刘永梅老师说:“农村资源丰富,标本由学生们从家校采摘,师生共同认识研究,或能在孩子心中种下兴趣的种子。”她无比珍惜地收藏起学生做的每一幅标本。

在课堂一侧,学生种下的藿香已经开始发芽了。

刘永梅老师正在给学生上课,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中草药。

作为山东省首批乡村振兴实验区,成武县积极实施教育改革。通过开设“校本课程”和特色社团活动,如扎染工艺、武术与体育融合、劳动教育等,有效推动了乡村学校“五育融合”工作的蓬勃发展。如今,全县逐步形成了“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校校有特色、班班有活动、生生有特长”的“五育融合”新格局。

汶上集镇是远近闻名的武术之乡,该镇中心小学积极将传统武术融入校本课程,结合“阳光体育”运动,通过梅花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身体,还培养了他们的意志品质与道德规范,增强了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从而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郜城第二实验小学专门成立扎染工坊,拓宽“校本课程”开设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这些特色课程不仅让校园热闹起来,更让传统文化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校本课”上,教师正在纠正学生的二胡动作。

为了让好老师留在农村,成武县推行 “县管校聘” 制度,让城乡教师像 “轮岗上班” 一样流动起来。这一制度实现了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解决了教师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短缺问题,显著缩小了城乡、区域、校际、群体之间的师资差距。成武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潘崇雷介绍说:“以前音乐老师要跑好几个学校上课,现在每个村小都有专职音体美老师。”他还表示,下一步还将继续加大投入,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

成武县党集镇中心小学等农村学校从生源流失到学生回流的转变过程。当地通过改办农村公立寄宿制学校、开设“校本课程”、实施“县管校聘”等教育改革举措,改善了农村学校的硬件条件,丰富了课程体系,合理配置了教师资源,推动了乡村学校“五育融合”工作的发展,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到了优质教育,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成武县农村学校:从生源流失到学生回流的华丽转身,成武乡村教育逆袭:农村学校学生回流背后的故事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