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上海浦东基层公共文化场馆在当下“内卷”环境中如何应对竞争、实现空间效能最大化的问题。以金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新馆为例,介绍其在探索延时服务受众“蓝海”和实现“空间对眼、服务对心、时间对表”方面的具体做法和成效,还阐述了浦东在体制机制层面给予公共文化延时服务的支持以及带来的“三赢”局面。
近年来,上海的市、区延时服务项目如上海市民艺术夜校、浦东青年夜校、浦东市民艺术大学等火爆出圈,授课点位更是不断向城市的各个角落拓展。在这种竞争愈发激烈的“内卷”现状下,浦东的基层公共文化场馆该如何直面“竞争”,从而实现空间效能的最大化呢?
金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新馆积极做出了自身的探索。它明确了差异化定位,致力于拓展全新的目标客户群。同时,与高水准的社会主体展开合作,精心打造出既满足大众期待又推陈出新的公共文化延时服务产品,以此吸引更多的人走进来,让大家心心念念想来,欢天喜地爱来。
探索延时服务的受众“蓝海”
春节过后,位于友林路169号的金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新馆正式开放。此前,该馆推出的首批10门延时服务课程授课名额瞬间被一抢而空,随后还经历了一次增班加课。其中,周日上午的一门少儿收纳课格外引人注目,赢得了家长与孩子的热烈欢迎。
经过首节课一个半小时的学习,五年级学生清越已经能够将自己的书包收拾得整整齐齐。清越开心地说:“我学到了,东西要分门别类,有些东西可以放学校里!”学员的母亲赵女士透露,她在征求孩子意见后,好不容易“抢”到了这门课程的培训名额,而学费仅为500元。
这门少儿收纳课的主讲老师、纳之以理(上海)家居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石晓红表示:“这是第一堂课,所以从孩子们最为熟悉的书包整理讲起。接下来还会涉及学习书桌、衣橱、玩具等区域,总共10节课,孩子们就能学到10个区域的整理归纳方法。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习惯养成阶段,学习收纳能让孩子学习更加高效、生活更加独立,让他们的成长获益。”
金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主任陈男介绍:“我们发现,市、区级的公共文化延时服务项目,大部分面向18岁以上的成年人,受众‘市场’已经十分饱和了。然而,这些延时服务内容仍未完全‘填充’周末和晚间时段,需要我们另外策划馆办项目,来让空间使用效能最大化。新馆离公交线路有一定距离,也远离了大部分原先的受众群。不过,馆方也有意外之喜,新馆附近就有几所学校,一到傍晚,馆内到处都是来做作业的小朋友。甚至还有家长表示:‘希望文化中心可以关得再晚一点’。”
发现了这片“蓝海”之后,金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果断选择与第三方社会主体上海浦东时代文化发展研究院展开合作,共同策划新馆的延时服务课程内容。在首批10门课程中,有7门是面向6至12岁的少儿的,除了少儿收纳课,还包括油画棒、彩铅、软笔书法、硬笔书法、声乐、口才等课程。在陪孩子上课的同时,家长与周边的园区员工,也可以在馆内阅读、健身。
实现“空间对眼、服务对心、时间对表”
浦东公共文化延时服务课程内容丰富多样,这离不开体制机制层面的有力支持。在这背后,孵化培育出了一批供应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幕后英雄”——高水准的社会主体。
《浦东新区全面深化推进公共文化延时服务工作指导意见》共推出了八条重要举措,其中一条是勇于探索以社会主体运营延时服务为主的运营模式。延时服务最大的顾虑就是延时服务的成本如何承担以及谁来做运营主体。浦东经过论证后提出,在规范管理的前提下,延时服务应走政府全力引导、广泛吸纳社会主体参与的浦东路径。为此,浦东还探索出了“区里支持一点、基层保障一点、社会主体募集一点”的延时服务共担成本的新机制。
从2017年起,浦东新区在全国首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采购大会,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双方打造了对接平台。上海浦东时代文化发展研究院于2018年成立后,次年就参加了浦东文采会,自此成为了“供应方”。如今,研究院利用自身专业资源,不仅成为航头镇傅雷故居的运营方,还积极参与浦东公共文化延时服务的打造工作,包括完善课程设置、学员管理、教务管理、质量监控体系等。
根据上海浦东时代文化发展研究院的数据统计,2021全年其参与的延时服务课程数、课次数、培训人次分别为29门、290节、5160人次。短短3年后,到2024全年,这一系列数据攀升至345门、3920节、72284人次。研究院院长蔡耋来透露:“今年,浦东超过半数的公共文化活动中心,我们都有参与延时服务项目,全年培训人次有望突破10万。”经过浦东多年来的支持,研究院的延时服务项目今年还辐射至杨浦,甚至有望进一步拓展至外省市。
在文化场馆获得了需求产品、市民群众获得了满意服务、社会主体获得了快速发展这“三赢”的背后,是浦东问需于基层、问计于基层、问效于基层。在公共文化领域,浦东聚焦“空间对眼、服务对心、时间对表”,着力推动了三大机制创新:空间大赛为群众打造最美的文化空间;文采会为新空间提供最强的文化内容支撑;推动全区公共文化场馆建立日均12小时、全年365天的公共文化延时服务新机制,为空间提供最长的时效保障。浦东的“三个首创”,为上海、为长三角乃至全国公共文化创新作出了有效实践探索。
本文围绕上海浦东基层公共文化场馆应对竞争、提升空间效能展开。金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新馆通过探索少儿延时服务“蓝海”,明确差异化定位,与社会主体合作推出课程,取得良好效果。同时,浦东在体制机制上给予支持,推动公共文化延时服务发展,实现文化场馆、市民、社会主体“三赢”,其“三个首创”为公共文化创新提供了有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