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和学习背景下,人们容易养成“易疲劳”体质,分析了导致易疲劳的原因,如睡眠不足、过度刷短视频、太爱抱怨等,还给出了改变疲乏体质的6个方法,最后提醒了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症状。
在当今社会,高强度且快节奏的工作与学习模式下,每个人都会不可避免地感到累。这是一种常见的身体反应,是身体在提醒我们需要适当的休息。然而,倘若长期处于白天精神萎靡不振,夜晚难以入眠的状态;每天都浑浑噩噩,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哪怕一整天什么都不做,依然感觉极度疲惫……那么,很有可能你已经养成了“易疲劳”体质。
睡眠不足或质量低
专家许琰指出,睡眠时间不充足或者睡眠质量欠佳,会使大脑无法得到充分的休息。大脑在白天会产生各种“废料”,若得不到足够休息,就不能有效清除这些“废料”,进而导致大脑的学习、工作以及认知能力受到损害。长期如此,身体就会更容易感到疲劳。
过度刷短视频
国家卫健委心理治疗师、高级心理教师曹大刚表示,短视频带来的只是浅层次的愉悦,这种愉悦感消散得极快。当我们放下手机后,往往会感到更加无聊、空虚和疲惫。此外,在睡前或者熬夜刷视频,会干扰人体正常的生物节律,影响正常的内分泌过程。而且,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眼睛会出现干涩、疼痛等不适症状,进一步加重身体的疲劳感。
太爱抱怨
原本抱怨是一种抒发情绪、自我放松的方式,但如果过于频繁地抱怨,反而会让人越来越累。总是抱怨意味着总是盯着生活中不好的人和事,这些消极的事情会反复刺激大脑,使人一直处于愤怒、紧张的状态。为了应对这些压力,身体就得超负荷运转,久而久之,就会扰乱激素的正常分泌,最终导致身心俱疲。
这里有一个疲劳程度的简单判断标准,在以上相关的一些情况中,若有2 – 3项符合,表示轻度疲劳;若有4 – 5项符合,表示中度疲劳;若有6 – 8项符合,表示重度疲劳并提示有潜在疾病;若有9 – 10项或以上符合,可能已经患了慢性疲劳综合征。
6招改变疲乏体质
人体的能量水平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当你经常感到疲乏却又找不到明确原因时,不妨试试以下6个方法。
保证营养均衡
成人每天应摄入300 – 500克蔬菜和200 – 350克新鲜水果。这样能够保证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多样和充足,对于缓解疲倦有显著的效果。合理的饮食结构可以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能量,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增加力量训练
肌肉量减少是导致人感到疲乏的一个重要原因。从40多岁开始,人体的肌肉量就会逐渐减少,这会降低身体活动的耐力。研究发现,抗阻训练可以提高老年人在日常活动中的独立性,并且增强精力。例如深蹲、俯卧撑等运动,也可以使用哑铃、弹力带等工具给动作增加一些阻力。不过,在进行这些运动时,一定要戴好护膝、护踝等护具,以免受伤。
排查潜在疾病
除了常见的贫血会导致人感到疲劳外,甲状腺功能减退也会让人持续感到疲乏,尤其是女性更为常见。其他与疲乏和年老有关的疾病还包括帕金森病、心力衰竭、肾病和癌症等。如果长期感到疲劳且无法缓解,建议及时就医排查潜在疾病。
改变睡眠模式
睡觉前尽量避免看手机,保证每天有7 – 8小时的睡眠时间。中午如果不是很累,也可以闭目静息一会儿,让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完全放松后再起来活动。良好的睡眠是恢复身体能量的重要方式。
调整现用药物
许多常见的处方药会消耗身体的能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能导致疲乏。如果正在服用药物且感觉疲劳,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整。
每天放空一会儿
每天抽出10分钟到半小时的时间,让自己做一个“空杯”。可以去晒太阳、在草坪上坐坐等,享受片刻的宁静。也可以进行正念呼吸,在安静的环境中盘腿而坐,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呼吸上,让身心得到放松。
北京中医医院慢性疲劳综合征专病门诊主治医师闫明哲提醒,当身体出现疲劳大于6个月,且伴随活动量下降、运动或劳累后难以恢复且不适感超过24小时、睡眠质量差(难以入睡、睡后易醒或醒后仍疲惫乏力)这三个核心症状时,即可能患有慢性疲劳综合征。
本文详细分析了易疲劳体质的形成原因,包括睡眠不足、过度刷短视频、爱抱怨等,同时给出了保证营养均衡、增加力量训练、排查潜在疾病、改变睡眠模式、调整现用药物、每天放空一会儿这6种改变疲乏体质的方法,最后提醒了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症状,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易疲劳问题,提升身体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