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商汤科技:亏损困境下的AI突围之路,商汤7年累亏545亿,AI商业化难题待解

本文聚焦“AI第一股”商汤科技,深入剖析其近年来的经营状况。介绍了公司自2018年以来的巨额亏损情况,分析了业务重心从传统AI向生成式AI转移后的市场表现,探讨了高研发投入与盈利的矛盾,以及智能汽车和视觉AI业务萎缩的问题。

在AI领域备受瞩目的“AI第一股”商汤(0020.HK),在2024年依旧未能摆脱亏损的阴霾。自2018年起,公司便陷入了持续亏损的困境,截至目前,累计亏损金额已高达545亿元。

证券之星经过深入观察发现,在大力押注生成式AI的同时,商汤的视觉AI和智能汽车业务均呈现出明显的萎缩态势。从公司的经营层面来看,居高不下的研发投入无疑是导致公司连年亏损的主要原因。而且,AI技术本身所具有的商业化落地困难、回报周期漫长等行业特性,也成为了制约公司实现盈利的关键因素。尽管2024年公司进行了组织架构的调整以及人员的优化,但这一系列举措似乎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亏损的困局。如何在研发投入和商业变现之间找到一个精准的平衡点,已然成为商汤当前面临的一大严峻难题。

再看二级市场的表现,商汤的股价也在持续下跌。截至4月1日收盘时,公司股价仅报收1.47港元/股,与历史高位的9.7港元/股相比,跌幅超过了8成,当前市值为543.9亿港元。

7年累亏545亿,大模型市场份额下滑

根据业绩公告显示,商汤在2024年实现了37.72亿元的收入,同比增长了10.8%。然而,全年净亏损仍达到了43.07亿元,尽管同比收窄了33.7%,但亏损的事实依旧存在。自2018年以来,公司已经连续亏损了7年,累计亏损金额高达545亿元。

目前,商汤的业务主要涵盖生成式AI、视觉AI和智能汽车这三大板块。其中,生成式AI成为了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贡献了超过6成的收入。在2024年,该业务实现营收24.04亿元,同比增长幅度高达103.1%。

实际上,商汤在2023年就已经将业务重心果断地转移至生成式AI领域。公司最初是凭借计算机视觉技术(CV)踏入AI行业的,这项技术主要应用于安防、智慧城市等领域。在2021年上市之时,公司的业务主要划分为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汽车和智慧生活四大板块。那个时候,来自智慧城市与智能商业这两大业务的收入占据了公司总收入的9成以上,是公司的主要收入支柱。

但后来,受到核心客户在AI领域投入大幅收缩的影响,相关项目的落地进度明显放缓,导致公司智慧城市与智能商业两大业务的收入大幅缩水。到了2022年,上述两大业务的合计营收同比跌幅超过3成,降至25.61亿元。

从2023年开始,公司在保持传统AI(智慧城市、智慧商业与智慧生活)及智能汽车业务优势的同时,将业务重心向生成式AI进行了转移。在生成式AI业务方面,公司构建了以日日新多模态大模型为基石、以“生产力工具”与“交互工具”为垂直应用方向的“一基两翼”布局。得益于市场对生成式AI模型训练、微调和推理的需求呈现爆发性增长,公司的生成式AI业务在2023年及2024年连续两年实现了增长。

不过,证券之星也注意到,虽然商汤在生成式AI收入方面表现较为出色,但其在国内大模型市场的份额却出现了下滑。根据IDC发布的《2024年大模型应用市场份额》报告显示,商汤以13.8%的市场份额位列中国大模型应用市场前三,仅次于百度与阿里云。而在2023年,公司还以16%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

研发费用高企,裁员降本难止亏

在中国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支培元看来,商汤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研发投入与盈利之间的矛盾。

证券之星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高企的研发费用是导致公司连年亏损的主要原因。自2018年以来,公司的研发费用及研发费用率整体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研发费用从2018年的8.5亿元一路增至2023年的34.66亿元,研发费用率也由46%提升至102%。

到了2024年,公司的研发费用进一步增长至41.32亿元,同比增长了19.2%,创下了近5年的新高。这主要是由于公司增加了对训练和微调基础模型的投资,以及生成式AI应用开发所产生的折旧和摊销费用,还有服务器运营和云服务费用的增加。经计算,2018年至2024年,公司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高达204.45亿元。

此外,支培元还指出,AI技术商业化落地难度较大,回报周期长也是影响公司盈利的重要因素。

面对连年亏损的局面,商汤进行了组织架构的调整和人员的优化。去年10月,商汤科技董事长兼CEO徐立在发布的商汤10周年内部信中提到,在组织层面,围绕战略和核心资源,公司将构建更加集中和高效的组织架构,推动资源的集中和集约化投入。

随后在2024年12月,商汤宣布完成了战略组织架构重组,建立了“1 + X”架构。其中,“1”指的是生成式AI相关业务,包括提供算力的“大装置”、AI基础模型和应用;“X”则代表生态企业矩阵,涵盖智能汽车“绝影”、家庭机器人“元萝卜”、智慧医疗、智慧零售等,各生态企业将由独立的CEO负责业务发展。

随着组织架构的调整,公司的人员优化也同步展开。据《数智前线》报道,在10周年内部全员信发出后,商汤当日就开启了裁员行动,不过裁员规模并未公布,赔偿方案是N + 1。当时,关于裁员一事,公司回应称是为了聚焦“大装置 – 大模型 – 应用”重点业务和战略增长领域,并进行相应的组织和人才结构优化和调整。

从财报数据来看,近年来商汤的员工数量整体呈下滑趋势。2021年至2023年,公司的员工数量分别为5098名、4531名、3756名。商汤在2024年业绩公告中也提到,受益于资源聚焦与效率优化战略的实施,公司的管理与销售总费用同比下降了9.1%,这也是公司亏损收窄的主要原因。

绝影技术尚待提升,智驾业务受挫

证券之星关注到,在商汤拆分出的众多“X业务”中,智能汽车是公司的重要业务之一。据悉,商汤旗下智能汽车业务品牌为“绝影”,其产品线覆盖了驾驶、座舱、云端三大模块。

然而,在智能驾驶领域竞争异常激烈的大背景下,商汤绝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要直面百度、华为、小马智行等科技巨头的强势布局;另一方面,还需应对造车新势力加速推进自研战略所带来的市场挤压。

从当前的行业趋势来看,以蔚来、小鹏为代表的头部新势力车企正全面加大在智能驾驶自主研发方面的投入。例如,蔚来自研的AI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涵盖了智能驾驶芯片、整车全域操作系统以及AI智能车机系统等多个方面;比亚迪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则集感知、决策、执行于一体。

车企自研浪潮的兴起,进一步压缩了第三方智驾方案供应商的市场空间,这也使得商汤获得车企整包方案订单的难度进一步增加。

不仅如此,有分析指出,商汤绝影作为软件、算法层面的提供商,其优势更多地集中在智能驾驶系统集成方面,而在硬件核心技术领域还存在明显的短板,尤其在车规级芯片和激光雷达等领域的布局较为欠缺,这也就意味着其市场替代性相对较高。

从业绩层面来看,商汤的智能汽车收入同比下滑了33.2%,仅为2.56亿元。公司解释称,这是因为公司的战略重点转向了智能座舱及智能驾驶,导致V2X业务收入下降。同时,公司为某家全球汽车OEM制造商提供的研发服务收入也有所下降。

与智能汽车业务一同下滑的还有商汤的视觉AI业务。视觉AI作为商汤的起家业务,其收入在2024年大幅下滑了39.5%,仅为11.12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也由2023年的53.9%降至29.5%。主要原因是公司聚焦服务高质量核心客户,并推进现有视觉AI客户向生成式AI业务迁移。

本文详细剖析了商汤科技近年来的经营困境,公司7年累亏545亿,虽在生成式AI业务上有收入增长,但大模型市场份额下滑,研发费用高企,裁员降本也未能止住亏损。同时,智能汽车和视觉AI业务萎缩,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技术短板问题。商汤科技亟需在研发投入与商业变现之间找到平衡,提升核心竞争力,以摆脱当前的困境。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商汤科技:亏损困境下的AI突围之路,商汤7年累亏545亿,AI商业化难题待解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