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中国终末期肾病患者的透析现状,介绍了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两种主要治疗方式,分析了腹膜透析在中国推广难的原因,包括患者认知不足、医保政策限制、经济成本高等,同时也提及了相关企业和专家为推动腹膜透析所做的努力。
凌晨时分,一位三甲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的医生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张照片,照片里每张病床上都躺着正在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医生感慨道:“第四班透析,无论患者年龄大小,都不易。”
对于众多中国终末期肾病患者而言,血液净化已然成为他们的“日常”。其中,高达85%的患者选择了血液透析,他们需要每周前往医院2至3次,每次治疗时长为4小时。这样碎片化的治疗行程,使得患者很难正常工作,生活也受到极大影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欧美很多国家占主流的腹膜透析,在中国却遭遇了“推广难”的困境。
万益特中国区总裁王高芳听过、见过太多患者的故事,她内心非常渴望能够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近日,王高芳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以及患者对治疗的可及性和认知不足,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腹膜透析的渗透。
万益特中国区总裁王高芳 受访者供图
在电影《我们一起摇太阳》中,女主角凌敏是一名尿毒症患者,她把每周三次、每次4个小时的血液透析形容为“无限大乐透”生活。对于罹患终末期肾病的患者来说,目前临床治疗主要有三种解决方案: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然而,由于肾移植要求高、费用高昂,透析便成为了主要的治疗方式。
与血液透析相比,腹膜透析具有明显的优势。其技术相对简单,对治疗场地及硬件设备的依赖性较小,患者可以选择居家透析。而且,如今智能化设备的发展,已经能够让患者在夜间睡觉时进行透析。王高芳在接受采访时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我觉得腹膜透析最大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患者更从容地回归社会。”血液透析需要患者一周跑2 – 3次医院,这使得大部分患者的生活轨迹发生改变,难以正常工作或进行远距离出行。而腹膜透析不用频繁前往医院,患者完成一次半小时的腹透后就可以去做自己的事情。如果是使用自动腹膜透析设备在夜间进行透析的患者,白天则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21年学术年会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童俊容教授分享的数据显示,我国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知晓率只有12.5%,大多数患者不可避免地进入终末期肾病阶段,必须接受透析治疗。但行业数据表明,中国患者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的比例大约为1:7。王高芳透露,中国现存透析患者人数居全球首位,约为100万人,腹膜透析的可及性和普及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透析方式上,欧美国家的居家透析比例较高,而中国则以医院和透析中心的血液透析为主,患者对居家透析的认知和接受度相对较低。
一直以来,现任国际腹膜透析学会主席、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余学清都在为改善我国尿毒症患者的预后而努力。他全力推广腹透技术,积累中国经验,摸索中国模式。2020年9月18日,余学清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建立了全球首个“智慧腹膜透析中心”,希望借助5G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居家透析的情况下,加强对腹透诊疗过程的规范管理,改善患者预后。
然而,腹膜透析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一方面,腹膜透析对患者个人素质、居家卫生条件要求较高,一旦操作不规范,继发感染等风险会大大增加,这使得患者存在一定的抗拒心理。另一方面,相关医保政策将腹膜透析液认定为药品,患者治疗过程中药品费用占比过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腹透的推广。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自动腹透机的平均价格在5万元左右,而耗材的费用每月3000多元,这对于不少患者来说是一笔不小的经济负担。目前全国共有15万名左右的腹透病人,使用自动化腹膜透析机的比例仅占腹透病人的2%,主要原因就是硬件费用问题,因为在国内这项治疗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医保覆盖。
王高芳还指出,基层医疗机构的透析能力尚待提升,城乡之间的透析资源分布仍存在不均衡现象。一些偏远地区的患者每周甚至都要前往外地的血透中心,有时家人还需要在医院附近租房子,往返、陪护,耗费了家庭巨大的精力和成本。而腹膜透析可以在家里进行,减少了患者的舟车劳顿。
“如果使用自动腹透机,患者可以在夜间边睡觉边透析,白天正常工作,智能化、远程监测和设备的发展为提升透析质量提供了新的可能。”王高芳提到,万益特广州工厂是万益特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家工厂,也是万益特全球最大的腹膜透析液生产基地。作为国内外腹膜透析液生产的行业龙头,中国患者目前能用到的大部分万益特腹透产品已实现中国本土制造,进一步提升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对于患者所考虑的经济成本问题,王高芳表示,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测算,腹膜透析的医疗成本更低,可以减轻患者家庭及社会的经济压力。万益特也会积极响应国家医保相关政策,在确保持续提供高质量产品的前提下,以合理的价格惠及更广泛的患者群体。
本文围绕中国终末期肾病患者的透析情况展开,详细介绍了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两种治疗方式,分析了腹膜透析在中国推广难的诸多原因,包括患者认知、医保政策、经济成本和资源分布等方面。同时,也介绍了相关专家和企业为推动腹膜透析所做出的努力,强调了腹膜透析在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和减轻经济负担方面的优势,呼吁社会共同关注并解决腹膜透析推广难题,让更多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