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演艺集团出品的原创昆剧《诗宴·唐才子传》在北京上演的情况,阐述了这部新编昆剧如何演绎出昆曲和唐诗的双重美感,拉近古今心灵距离,从传统继承和前沿创新两方面分析其触动观众“文化DNA”的原因,最后指出艺术作品可嵌入经典、带着时代温度拨动当代人心灵符码。
浔阳江头,《琵琶行》的旋律似乎还在空气中回荡;杜甫草堂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感慨仿佛仍能听见。这些唐诗中的“名场面”,承载着无数人的文学记忆。而白居易、刘禹锡、贾岛、王维、杜甫、李白等唐代诗人,更是如同夜空中璀璨的“群星”,为我们带来了无数经典之作。不禁让人遐想,寄居山寺的贾岛在除夕夜遇到了谁?如果青年李白见到暮年杜甫,又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最近,江苏省演艺集团精心打造的原创昆剧《诗宴·唐才子传》在北京盛大上演。观众们沉浸在极致典雅的昆曲之美中,跟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走进了唐诗的独特风韵,也深入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深切地共情着古今相通的人生命题,如分别时的惆怅、友情的珍贵、选择的艰难以及志向的坚守。不少观众感慨道:“我的文化DNA动了。”
这一部新编昆剧,完美地演绎出了昆曲和唐诗的双重美感。它就像一座桥梁,拉近了古人和今人的心灵距离,更打开了“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的广阔空间。触动观众“文化DNA”的,一方面是“从传统中来”的尊重与继承,另一方面则是“向前沿处行”的开拓与创新。
从传统中来,传统并非意味着过时。历经岁月淘洗的传统,往往蕴含着成为时代新经典的潜质。在信息时代,人们被海量的信息包围,手机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却有许多观众愿意放下手机,走进剧场,花费两个多小时观看一场演出。他们从在线的虚拟世界切换到在场的真实体验,从指尖云端的便捷切换到面对面的互动交流。观众们主动寻求的,正是这种无可替代的沉浸式观看体验。而这,正是剧场和舞台的魅力所在,也是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大展身手的“磁场”。
观众情感共鸣的强度,往往与作品本身蕴含的传统文化精华的密度息息相关。以《诗宴·唐才子传》为例,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座高峰,代表着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昆曲则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声腔和剧种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该剧取材自元代辛文房所撰的《唐才子传》,以折子戏的方式生动演绎了诗人的代表名篇和生平轶事。婉转精致的水磨调、极具文学性的唱词,以及舞台表演严格遵循的“四功五法”,将音乐、文学与表演之美完美融合。再加上现代舞美灯光的催化,更是释放出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向前沿处行,创新并不一定需要多么炫酷,看似奇崛的创新往往源于最寻常的思考。作家白先勇在总结青春版《牡丹亭》的经验时曾说:“一出戏如果不适合当下观众的审美观,无法被观众接受,尤其是年轻观众。”以往,将年轻观众从剧场推开的,并非传统本身,而是对时代审美变化的无视和抗拒,是供需错配的一成不变。反之,能够吸引年轻人走进剧场的作品,必然是满足了他们的审美观,能让他们在其中流泪和欢笑、回味与回望的。
编剧罗周为了写好《草堂》一折,下足了功夫。她通读了杜甫存世的1400多首诗,将诗歌中的文字元素“掰碎了”融入词曲。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折戏,是编剧充分吸收传统后的再创作。在谢幕时,演员们高声吟诵着唐诗名句,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一字一顿地出场、站定,向唐诗的熠熠星空致敬。此时,观众们不约而同地拿起手机,静静拍下这一幕。哪怕只是小小的谢幕设计,主创们都在努力尝试将创新往前再走一步。
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都沉淀着“文化DNA”,那是数千年来积累的审美心理、共享的价值取向。文学、舞蹈、音乐、戏剧等每个艺术门类的作品,都可以成为一枚小小的探针,嵌入经典的质感,带着时代的温度,去拨动当代人心灵的符码。
文章介绍了原创昆剧《诗宴·唐才子传》的上演情况,强调其融合昆曲与唐诗之美,拉近古今距离。从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两方面剖析该昆剧触动观众“文化DNA”的原因,最后点明艺术作品可借助经典和时代温度激发国人文化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