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展开,介绍了其启动运营的情况,包括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签约金额,阐述了中心的构成、聚焦领域、运作模式,还提及举办的锦标赛以及顺义区在该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产业基础。
4月2日,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在北京顺义盛大启动运营。活动现场十分热闹,创新中心积极推动校企合作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签约,签约总金额高达3000多万元。这些签约项目广泛涉及人工智能、智能座舱、热管理、智能底盘等核心技术领域,展现了该创新中心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强大号召力和影响力。
图为成果转化项目签约仪式现场。
据记者深入了解,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是由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中心共同构建而成。这两大创新中心形成了独特的“研发 – 转化”双轮驱动模式。它们将重点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固态电池、自动驾驶、车规级芯片、AI大模型、飞行汽车、新材料等十大前沿领域。通过这种聚焦,能够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协同链条,有效加快高校和创新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速度,并在京津冀三地生态港等地区迅速实现产业化落地,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该创新中心将充分依托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国家重点专项平台,持续性、体系化地培育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相关先进技术。为了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中心通过举办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锦标赛,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广泛选拔和加速培育优质科技项目。这些优质项目将优先在北京顺义孵化落地。在启动仪式上,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锦标赛正式拉开帷幕。锦标赛分为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将择优对项目推荐立项,对获奖项目和其他优质项目团队进行专业培训,协助对接各类风险投资基金、应用场景等,还会为优胜项目提供产业对接机会。大赛公开征集时间将持续至4月30日。
京津冀新能源汽车协同发展促进会会长张夕勇介绍,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中心以中关村高校院所为重要纽带,在高校设立驻校工作站。这样做能够精准匹配企业遇到的技术需求,无论是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还是产业链企业,高校科研师生都可以帮助企业研发成果,加速高校科研成果在汽车、道路等方面的批量应用,为产业端实现强有力的科技赋能。
作为活动举办地,顺义区凭借其深厚的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基础,当之无愧地成为京津冀协同创新的重要承载区。目前,顺义区已形成以理想汽车、北京奔驰顺义工厂等4大整车企业为龙头,7大研发中心和100余家零部件企业为支撑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当前,顺义正以“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为核心,聚焦汽车电子、汽车智能等关键领域,加速吸引核心零部件企业集聚,不断完善产业生态体系,为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本文介绍了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4月2日在北京顺义启动运营,该中心由两大创新中心构成,采用“研发 – 转化”双轮驱动模式,聚焦十大前沿领域。通过举办锦标赛选拔优质项目,还借助高校资源为产业赋能。顺义区凭借产业基础成为重要承载区并完善产业生态。整体展现了京津冀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创新发展举措和积极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