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4月1日大事件:广州获“中国诗词之城”殊荣,历史与现代诗意交融,重磅!广州成中国首个“中国诗词之城”,诗香满羊城

广州于4月1日被中国诗歌学会授予“中国诗词之城”荣誉,成为中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介绍了广州积极构建“诗词之都”工作格局,诗词创作厚植民间,诗歌历史源远流长,从古代到现代都有众多诗人和优秀诗作,新媒体还推动了中青年诗词创作热潮,后续还有诗词名家羊城公园采风行活动。

在文化的长河中,广州又增添了一张耀眼的新名片。4月1日,在“书香羊城”2025广州全民阅读活动的现场,传来了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广州正式被中国诗歌学会授予“中国诗词之城”的荣誉称号,成为中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千年书香凝作城,万里山海藏于卷。”广州,这座英雄之城、浪漫之城,仿佛自带诗意的光环。这里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都像是灵动的诗韵精灵,能让诗人的思绪如泉涌般灵动,创作出一篇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近年来,广州积极构建起全市统筹规划、全域系统推进、全程多元参与的“诗词之都”工作格局,为争创“中国诗词之城”全力以赴。

广州的诗词创作,深深地扎根于民间土壤。诗词雅集,早已成为广州独特的文化习俗之一。在这个时代,诗人辈出,他们竞相争辉,共同书写着广州诗词的绚烂篇章。

回顾历史,从张维屏、陈澧,经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到丘逢甲、黄节、朱执信;再到当代的刘斯奋、汪国真、杨克、东荡子等,众多诗人如璀璨星辰般闪耀在中国近代诗坛。他们的诗作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令人惊叹不已。

作为广州诗人的代表,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表示,中国诗歌学会最为看重的就是“广州诗词创作厚植于民间”这一特点。广州诗词之都建设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果,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广州诗歌历史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二是诗歌改革意识走在前列,不断探索创新;三是广州诗词创作深深扎根于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自2022年2月14日广州正式部署“诗词之都”建设以来,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累累硕果。广州的诗词氛围十分活跃,“湾区诗会”“广州诗词之夜”等活动已成为广州诗词品牌的支柱。诗会、研讨会、诗歌征文、笔会、朗诵会等活动层出不穷,如层林尽染般绚烂。广州始终围绕“坚持特色、创新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理念组织开展诗词文化建设,在弘扬岭南优秀文化的同时,积极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诗词发展。

杨克还透露,广州市有“中国诗词之城”的具体规划和目标。中国诗歌学会专家组在深入调研和评估后,一致认为广州符合“中国诗词之城”共建要素和要件,因此决定授予广州这一荣誉称号,旨在向全国推广广州的诗词文化建设经验。

从古至今,广州都弥漫着浓浓的诗意。谈及广州诗歌的历史,杨克介绍,广州的诗歌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文字记载,历代诗人在广州留下的诗作更是汗牛充栋。值得一提的是,大文豪苏轼曾为白云山创作过两首诗歌,为广州的诗歌历史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在新诗领域,广州同样作出了重要贡献。远在胡适之前,广东的思想先驱黄遵宪、梁启超就倡导新诗。之后,兼具诗歌理论家、翻译家和诗人等多重身份的梁宗岱,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诗的重要代表。黄遵宪的诗作成就卓著,影响巨大,梁启超称他为“近世诗家三杰”之冠。他尝试以新词汇写新事物,开一时风气,无愧于“我手写我口的诗界巨子”这一美誉。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新媒体的出现,推动了中青年创作诗词的热潮。广东岭南诗社、广东中华诗词学会、广州诗社都开设了新媒体账号,加强了与诗词爱好者的交流。诗词雅集以网络的形式呈现,让诗词爱好者们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互相切磋技艺,促进诗词创作的发展。

在广州,诗词早已不再是高雅的代名词,它属于大众,属于这座城市的每一棵树、每一朵花。4月1日起,“十五运 十五园”诗词名家羊城公园采风行活动将拉开帷幕。十五位诗词名家将走进广州的公园,实地采风、开展创作,将诗意融入羊城园林,为广州的诗词文化再添新彩。

本文介绍了广州荣获“中国诗词之城”的荣誉,阐述了广州诗词创作厚植民间的特点及原因,回顾了广州诗歌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众多诗人的创作以及新诗领域的贡献,还提到新媒体推动了诗词创作热潮,最后介绍了即将开展的诗词名家采风行活动。展现了广州深厚的诗词文化底蕴和蓬勃的诗词发展态势。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4月1日大事件:广州获“中国诗词之城”殊荣,历史与现代诗意交融,重磅!广州成中国首个“中国诗词之城”,诗香满羊城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