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深圳创新:百花齐放,引领科技新潮流

本文聚焦深圳的科技创新发展,详细阐述了深圳独特的创新生态系统,从创新主体的百花齐放、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互促双强,到开放共享的创新环境营造等方面,展现了深圳在科技领域的蓬勃活力和无限潜力。

创新,并非一场激烈的“龙争虎斗”,而是如同生态系统的自然呼吸一般,是一种和谐、共生且充满活力的过程。

在深圳,一幅生机勃勃的科技创新画卷正徐徐展开。这里有高大挺拔的“乔木”,也有郁郁葱葱的“灌木”,它们如同藤蔓般紧密交织在一起。数以千百计大大小小的科创团队和企业,宛如一条条“小龙”、一只只“小虎”,更像是一片拥有众多生灵与旺盛活力的热带雨林。在得天独厚的水、光、热环境中,这片雨林正蓬勃生长。

如今,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在深圳不断得到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迸发出强劲的脉动。当下,深圳正通过制度创新突破要素边界,政府积极“搭台”,企业尽情“唱戏”,二者的协同效应持续放大。其目标是让每一个创新的种子都能找到适宜生长的阳光雨露,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在位于深圳市南山区智园的优必选总部,工作人员正在对人形机器人进行测试。(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百花齐放凸显创新本色

“5分钟,400公里”,这是最新的“深圳速度”。17日,比亚迪公司发布的最新技术,在电动汽车上实现了1兆瓦的充电功率,让电动汽车的充电速度达到了“充电5分钟,续航400公里”的惊人水平。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当晚的发布会上表示:“充电是制约电动汽车用户体验的痛点,我们下定决心让电动汽车的充电时间和燃油车的加油时间一样短,未来将在国内各地建设4000多个‘兆瓦闪充站’。”

始终保持探索未知技术边界的热情和勇气,这是深圳企业的鲜明底色,即便龙头企业也不例外。在深圳,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极为突出,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都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和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都出自企业。

近日,影石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科创板IPO注册获中国证监会批复同意。这家深圳企业研发的智能全景相机,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高达67.2%,市场份额连续五年位居世界第一。自2023年以来,一批在深圳成长起来的“独角兽”企业纷纷成功上市,如“深圳人工智能第一股”云天励飞、“中国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AI制药第一股”晶泰科技、“中国协作机器人第一股”越疆科技等。

在深圳这座创新的丛林里,不仅有华为、比亚迪、腾讯这样的参天“乔木”,也有大疆、优必选等高成长性的“灌木”,更孕育出努力生长、充满韧性的“藤蔓”。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浪潮中,成立于2023年的深圳市新旦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逐浪前行,不仅推出高性能千亿架构模型xDAN – 3,在国际人工智能领域崭露头角,还探索原生智能体架构,打造下一代“硅基生命工厂”。

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局长张林指出:“要关注具有强大创新活力的大企业和具有探索试错能力的中小企业以及年轻的科技人才,甚至包括还没有形成公司化体制运行但具有极强创新能力的创业团队,深圳要把这些宝贵的资源聚拢起来,形成一种百花齐放、万马奔腾的‘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

互促双强培育创新动能

在深圳,如何将一个创新的想法变为现实?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答案。

对于合成生物企业来说,答案或许是两层楼的距离。深圳柏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核心技术,是从贻贝粘蛋白中提取的医用活性材料,这种材料能够像胶水一样促进伤口快速愈合,未来在医学、医美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柏垠生物创始人钟超,同时还是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在有“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之称的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钟超的实验室位于7楼,公司位于5楼,他只需乘坐电梯就能轻松实现科研人员和创业者的身份转换。楼上楼下两个团队独立运作,但却能经常“碰撞”交流,大大缩短了从研发到产业转化的时间。目前,该综合体聚集了将近50家企业,这50家企业的融资额已经将近30亿元,总估值额已经超过300亿元。

对于人形机器人企业来说,答案可能是一天的时间。成立两年多的深圳逐际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先后推出了双足机器人、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等多款机器人产品,在地形感知、强化学习、具身模型等领域开展技术创新与系统化研发,积累了行业一流的人形机器人工程化和运动算法能力。该公司联合创始人张力表示,深圳在机器人硬件供应链上优势明显,“有的硬件我们上午下单,下午就能做好送到”,极大提升了机器人公司硬件产品的迭代速度,这对于初创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紧密结合,是深圳始终保持活力和竞争力的“法宝”。近年来,深圳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正加快迈向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林毅表示:“深圳要持续推动产业和科技互促双强,用科技改造现有生产力、催生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具有深圳特点和深圳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开放共享营造创新环境

随着一架搭载着10公斤快件的白色复合翼无人机快速升空,全国首个“空地协同”智慧物流运营中心——丰翼宝安低空智慧物流运营中心近日在深圳正式启用。这个“物流大管家”,将无人机起降平台、物流交互系统、中心网络架构等自动化设备功能模块整合在一起,结合传统物流成熟的快递处理能力和低空物流高效的运输能力,为智慧城市运行提供综合服务。

与此同时,在世界之窗、南头古城等景点,人形机器人“穿”上警用背心、“戴”上执法记录仪,与执勤民警“握手致意”后,便投入到巡逻工作中。一位游客感叹道:“这样的尝试特别好,希望未来在大街小巷能够看到机器人做更多的事情。”

这正是属于“创新之城”深圳的独特魅力。在城市越来越“赛博”、越来越有科技范儿的背后,是深圳把整座城市作为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场、作为新质生产力创新策源地和孵化器的先锋探索。近年来,深圳深入开展新场景大规模示范应用,积极开展“我帮企业搭场景”专项行动,在先进制造、低空经济、金融服务、政务服务、城市治理、交通运输、公共安全等领域开拓了一批应用场景,累计发布近200个“城市 + AI”应用场景。

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局长张林表示,接下来,深圳将积极推进全时全域全行业应用场景开放,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领域再开放一批“城市 + AI”应用场景,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推动产品在教育、家庭、医疗康养等服务领域及工业制造、安防巡检、抢险救灾等领域试点应用。

新政策、新目标吹响了新征程的号角。今年以来,深圳围绕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和人才发展环境密集发布了一系列政策,设定了多个短期、中期产业发展目标,进一步支持企业发挥科技创新主体作用,积极回应企业期盼。例如,设立规模为100亿元的人工智能产业基金、两年内打造60个以上人工智能终端典型应用场景、三年内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等。深圳市肯綮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外骨骼机器人春节期间在泰山“出圈”了,总经理余运波表示:“有了这些政策的支持,我们将会充满信心地持续投入研发。”下一步将抓住当前政策和产业的“风口”,开发更多贴近银发市场的产品。

来自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消息显示,2025年深圳将加大向民间资本推介重大项目的力度,在2024年向民间资本推介23个、总投资1260亿元重大项目的基础上,今年将在能源、交通和水利等重点领域,继续向民间资本推介超过200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

本文全面展示了深圳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卓越成就和独特优势。从创新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再到开放共享的创新环境营造,深圳通过一系列举措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新政策的不断出台和目标的明确设定,更为深圳的科技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使其在迈向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深圳创新:百花齐放,引领科技新潮流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