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网站文章展开,深入剖析了特朗普关税政策背后的现实政治考量,包括美与世界责任分担、对中国的遏制、对美元的态度等方面。
参考消息网4月2日有相关报道,英国《金融时报》网站3月31日发布了一篇名为《特朗普关税的现实政治》的文章,作者是拉纳·福鲁哈尔。以下是文章的编译内容。
所谓的“关税日”这周可能会到来,不过也有可能不会。毕竟,唐纳德·特朗普总统的政策每天都在变化,我们只有等到那一天真正来临,才能知晓确切情况。
对于想要弄懂美国当下关税战略的读者而言,与其过多考虑正统经济学,不如多去探究特朗普此举背后隐藏的现实政治因素。这里有三点值得我们仔细思考。
特朗普现实政治的首要规则是,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责任分担必须进行改变。从美国推动欧洲国家增加国防开支这件事上,我们就已经有所了解。而在关税方面,有三个数字对特朗普来说至关重要:美国对其他国家的平均关税税率为3%,欧洲为5%,中国则是10%。在他以及众多美国人眼中,这样的数字极为不公平。倘若这位总统能在四年任期内让这些平均值逐渐接近,并且不会引发重大的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市场崩溃,那么在他和许多选民看来,这就算是取得了成功。
第二条现实政治规则是,中国被美国视为最关键的地缘战略威胁,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加以遏制。美中之间的贸易逆差,对特朗普来说意义重大,但安全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这也正是他要在船舶、技术、关键矿产和能源等领域寻求与中国脱钩,并且在全球范围内构建独立的生产和消费节点的原因。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展示美国的力量和威势,毕竟除了财富之外,这些也是能够激励他的因素。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就拿俄罗斯和中国的紧密关系来说,让美国金融家出资重建北溪天然气管道二线,以便将俄罗斯天然气输送到欧洲,这显然是毫无意义的。在与欧洲人的贸易谈判中,利用廉价的美国自然资源作为讨价还价的筹码,无疑是更为明智的做法。特朗普这些令人费解的决定,也印证了一种观点,即他真正追求的不过是商业利益和短期的交易主义。
尽管如此,让供应链不依赖中国依旧是特朗普政府的既定目标。美国甚至不想依赖那些与中国有重要贸易关系的盟友,比如欧洲。因为美国政府觉得,考虑到这类盟友对北京的经济依赖,它们并不可信。
第三条现实政治规则是,特朗普政府认为美元既是一种过度的特权,也是一种过度的负担。而目前,他们关注的重点是后者。
存在一种可能性,即通过一项类似于“海湖庄园协议”的举措来削弱美元。这大致是借鉴了罗纳德·里根在1985年签订的广场协议,该协议让美元对欧洲和日本货币贬值。在这两种情况下,目标都是为了提高美国出口的竞争力。
很多人觉得特朗普不可能做出任何破坏美元稳定、危及美国股市的事情。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已经不可能再次连任了。股价对他来说固然重要,但留下的政治遗产或许更为关键。要是能成为终结布雷顿森林时代的总统,那将是一份相当了不起的遗产。
此外,美元必须贬值才能支持美国的再工业化,而这对现实政治的第二条规则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不禁让人联想到里根时代,在那个时期,现实政治与经济同样重要。
里根是自由贸易的支持者,但同时也是国防方面的鹰派人物。他十分担忧美国的出口和供应链安全。实际上,里根政府任内的美国贸易副代表罗伯特·莱特希泽(后来成为特朗普的美国贸易代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出于这个原因,向日本施压,要求其限制钢铁、汽车和其他商品的出口。
现实政治讲究的是实用性,而非道德或意识形态。如果特朗普认为关税能给他带来好处,他根本不会在乎会伤害到谁。
本文深入剖析了特朗普关税政策背后的现实政治考量,包括美与世界责任分担的改变、对中国的遏制以及对美元的态度等。指出特朗普的政策以实用和短期利益为导向,其行为更多是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和政治遗产,而非遵循正统经济学或道德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