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网友诺依曼·布雷肯一家受中国网友热情和善意鼓舞,从美国来到中国的故事。展现了中美网友在小红书上的互动,以及这种互动带来的积极影响,包括消除偏见、促进文化交流等,还通过两个家庭孩子见面的温馨场景,体现了人类共通的情感。
在今年年初,如果你曾关注那些来到小红书的美国网友,或许会有一个有趣的发现:最初在小红书上和大家say hi的外国朋友们,已经有人跨越重洋,奔赴中国了。
美国网友诺依曼·布雷肯(Neumann Brecken)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3月下旬,他带着一家人远渡重洋,顺利落地上海。这一场跨越了几万公里的行程,宛如一场双向奔赴的美好约会。
两个月之前,布雷肯跟随大批外国网友的步伐来到了小红书。他在平台上发布了一张自己和女儿的合照,向中国网友热情地打招呼。很快,他的评论区就热闹起来,各种各样不同面孔的网友纷纷留下“hi”的问候。其中,来自上海的榕榕抱着一家三口的合影出现在评论区。这两张照片角度相似,照片里的人笑容也十分相似,对比图很快被搬运到了X等社交平台,点赞量接近40万。不少国外网友看到后也不禁感慨:“这难道不就是世界应有的模样吗?”
中国网友的热情和善意就像一股强大的动力,鼓舞着布雷肯做出了来华的决定。事实上,在这段时间里,一直有“Tik Tok refugee”来到中国,仅仅在小红书上发布笔记分享来华经历的就有数十位。很多博主都表示,在来到小红书之前,他们从未想过要真正去了解中国。但在和中国网友互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大家的热情和善意,让他们觉得必须要来到中国实地看一看,去真正了解这个国家的真实面貌。
甚至有网友开玩笑说,要是在大街上看到穿着特别单薄,拿着手机转三圈的老外,那大概率就是又一个“洋抖难民”来中国啦。
在中美网友在小红书上互动声浪最高的时候,有不少网友提出质疑:“外国网友不一定会长期使用小红书,这样的互动是不是自嗨?有什么意义呢?”如今,这一批批来到中国的外国游客,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没有这场大规模的交流互动,他们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想到要去了解中国。但当契机出现时,事情就发生了转变。可见,一些无知和偏见其实并不难被跨越。
文化交流有时候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复杂。就像不经意间丢下的一颗互动的种子,很可能会结出令人惊喜的果实。
在这场中美两个家庭的奔现过程中,有一个细节特别让人难忘。
一开始,来自上海的榕榕还有些担心,因为两家的孩子都是慢热型,她害怕孩子们见面时会抗拒得爆哭,或者因为语言不通而尴尬得没有互动。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两个孩子第一次见面就互相分享零食,还主动互帮互助,自然而然地就亲近起来,甚至开始一起跳舞,完全不需要大人操心。
由此看来,“婴”语真的是无国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其实也没那么复杂。
更重要的是,这份“天然的亲近”背后所蕴含的爱和善意,是人类共通的语言和情感。它超越了国别、种族、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的界限,无需翻译,彼此就能理解。也正是因为如此,类似的互动故事在中外社交媒体上都让很多网友深受感动。
有一位外国网友就说,看到晒出来的互动照片,感觉很不真实。因为说实话,他已经很久没有在互联网上看到过这样温馨甜蜜的互动了,这对他来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
在当下的国际形势下,各种地缘政治导致的隔阂、壁垒和纷争冲突不断。人为的阻隔不仅加深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偏见和刻板印象,也给不同国家普通民众之间的交流互动增加了门槛和难度,甚至产生了某种舆论压力。
但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普通人之间真实的交往互动就显得越发温暖和重要。当我们回过头来看,会发现我们都是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上的人类,有着共通的喜怒哀乐,对亲情、友情、互帮互助这些朴素的人类情感和品质都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即使国家之间存在矛盾,普通人之间依然可以建立起理解和友谊。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网友会说:“感动中国”已经不够了,这样的互动完全可以入选“感动世界”。
这份“感动”是有其根源的。半个多世纪前,中美两国就书写了“小球推动大球”的佳话,当时人与人之间的朴素善意,为世界打开了另一种新的可能。如今,我们需要更多来自民间的真实友好交往和互动。国与国的交往就如同人与人的交往一样,唯有真诚,才显得格外珍贵。
本文通过讲述美国网友诺依曼·布雷肯一家受中国网友热情感染来华,以及中美家庭孩子见面温馨互动的故事,展现了小红书互动促进中美民间交流的成果,强调了民间真实友好交往能跨越偏见和隔阂,体现了人类共通情感的力量,呼吁更多民间友好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