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和产业革命背后常伴随资本泡沫的现象,以互联网行业和国内新能源车行业为例,引出人形机器人这一话题。分析了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场景、技术短板以及当前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取得的进展,指出其发展虽有泡沫和低潮,但未来值得期待。
在人类科技与产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每一次重大的科技和产业革命,其背后总是伴随着资本泡沫的潮起潮落。资本泡沫如同科技浪潮中的暗流,时而推动产业飞速发展,时而又将其卷入低谷。
回溯到1996年,时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对蓬勃发展的互联网行业发出了“非理性繁荣”的警告。他敏锐地察觉到互联网行业在资本的狂热追捧下,可能存在着过度投资和估值虚高的问题。然而,到了2000年,格林斯潘却态度转变,宣称“互联网代表新经济,资本配置合理”。
这一言论如同助推火箭的最后一级燃料,将当时的全球第一股思科送上了巅峰,其市值一度高达5550亿美元。但辉煌过后,思科至今都未能完全恢复到当时的市值水平。不过,互联网行业在经历泡沫破裂的阵痛后,也孕育出了一批伟大的企业,如谷歌、Meta、亚马逊。如今,这三家公司的总市值约为5.4万亿美元,是当年思科顶峰市值的十倍之多。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达龙·阿西莫格鲁事后总结道:“对于互联网的变革性判断是正确的,但商业化兑现的速度总是被严重高估。”这意味着,虽然互联网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在实际商业化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和挑战,发展速度并没有人们预期的那么快。
类似的矛盾在十年前的国内新能源车行业也同样上演。早期,比亚迪因冬季续航焦虑等问题被市场冷落。在那个时候,很少有人能预见到,如今的电池能量密度已经提升了三倍。如今,纯电新能源车在出租车、网约车等营运车辆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很难想象这些营运车辆不使用纯电新能源车的场景。
知名投资人朱啸虎曾表示,没有人会花数十万去买一个会翻跟头的玩具。那么,十年后的今天,人形机器人是否依然只是那个“十几万的玩具”呢?或者说,我们是否因为人形机器人目前存在的暂时泡沫现象或纯粹的技术短板,就将其商业化视为一个伪命题,这是否也是一种刻舟求剑的论断呢?
从现实角度来看,人形机器人并不缺乏商业化场景。其中,失能老人的陪护被公认为是一个理想的商业化场景。人形机器人拥有与人类相似的外表,能够进行人格化的交互。它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不怕脏、不怕累,甚至能够承受失能老人的脾气和不理解。这对于许多家庭来说,能够有效斩断“孝心”与“耐心”的螺旋式损耗。
从商业化可行性的角度分析,在一线城市,一位陪护人员的日均酬劳在300 – 400元。如果要实现24小时不间断陪护,采用两班甚至三班倒的方式,一年的陪护成本将轻易超过10万、20万元。因此,即便按照现在的价格,花10万元购买一个人形机器人,从经济账上看,是一个可以算清楚的商业化闭环。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人形机器人能够完成高难度的陪护任务。然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市场上的人形机器人距离真正全面商用的标准还相差甚远。
人形机器人技术攻坚面临着三座大山,分别是运动控制层(小脑)、感知决策层(大脑)和成本优化层。在运动控制层,部分专注于运动控制的人形机器人厂牌已经能够实现每秒1000次的姿态微调。然而,人类通过脊髓反射能实现每个肌肉约200次的收缩频率,通过小脑实现的肌肉张力调整能达到每秒20 – 50次,再加上人身上数以百计的骨骼肌和60亿的肌纤维,人类的运动能力仍然远远超过机器人。
感知决策层更是人形机器人明显的短板。据Coatue报告显示,机器人场景数据集仅有240万,而AIGC语料却能轻松达到十万亿级。这也是目前头部机器人企业纷纷在实体和仿真训练中同步累计数据的原因,只有积累足够多的数据,才能提升机器人的感知决策能力。
在成本端,过去一段时间,减速器与行星滚柱丝杠等零部件的国产化,已经使得人形机器人的集成成本降至10万 – 20万区间。但是,真正完美的人形机器人,需要更好的“大小脑”,更为强化的视觉算法、触觉传感器,甚至电子皮肤、长续航电池等。而加配这些零件和集成卓越能力所带来的成本增加,让真正意义上的完美人形机器人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价格仍然遥不可及。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产业界和资本界不积极投身其中,如果没有政府和企业提供场景支持,人形机器人那看似遥远的未来,也只能是镜花水月。
在过去一年中,许多人形机器人企业开始进入车厂的总装车间进行试训。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大型制造业工厂往往建设于沿江沿海地区,由于空气环境的湿度、盐度较大,容易对人形机器人关节零部件造成锈蚀。于是,企业及时更新了人形机器人执行器的材料,使其刚性和耐用性有所提升。
类似这样的“技术升级”还有很多,但都离不开在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绝对早期阶段,先行先试,摸着石头过河。
作为基金管理人,朱啸虎有自己的投资立场。也许他只是在做一道关于投资时机选择的题,是选择“吃鱼头”(早期投资,承担高风险获取高回报)、“吃鱼身”(中期投资,享受稳定增长)还是“吃鱼尾”(晚期投资,获取剩余价值)。
而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如同历史上的互联网和新能源车行业一样,虽然会经历泡沫和低潮,但一定也会有美好的未来。人们总是容易高估短期行业商业化的可行性,而低估行业长期爆发的可能性。
本文通过回顾互联网和新能源车行业发展中伴随的资本泡沫现象,引出人形机器人这一话题。分析了人形机器人具有商业化场景,但目前在技术和成本方面存在诸多短板。同时指出产业和资本的入局以及场景支持对其发展的重要性,虽然当下发展面临困难,但长期来看,人形机器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