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网购商品“缩水”这一现象展开,分析了其现状、原因,强调了较真此事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整治的相关措施,旨在促进消费市场健康繁荣发展。
在当今的网购时代,不少消费者都有过这样的糟心经历:号称“3公斤装”的小龙虾,到手一称居然只有1.4公斤;标注“100只装”的垃圾袋,仔细清点下来还不到40只。然而,很多消费者由于不会逐个去清点商品数量或重量,最终往往只能选择默默忍受,而不良商家却因此赚得盆满钵满,形成了“消费者忍了、不良商家赚了”的尴尬局面。
实际上,整治网购“缩水”问题,这可不单单是保护消费者个人权益这么简单,它更是关系到整个消费环境建设的大事,必须要认真对待。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其中明确提出要“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并且要“规范网络销售、直播带货领域‘全网最低价’等不合理经营行为”。这一方案的出台,为有效遏制网络消费市场乱象、维护消费者权益提供了明确的指引和有力的保障。
商家之所以敢明目张胆地“缩水”发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违法成本太低。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一旦商家的行为构成欺诈,消费者有权获得三倍购物价款的赔偿。但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商品价格不是很高,而且网购维权又费时费力,消费者通常不会过多地去纠缠和追责。除了少数认真的消费者会逐个清点商品并要求赔偿外,绝大多数消费者都会选择一“忍”了之。这样一来,那些“缩水”的商家赚得盆满钵满,而诚信经营的商家反而“吃了暗亏”。
消费者较真网购“缩水”,绝对不是小题大做。消费者反映问题的地方,其实就是消费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改进的方向。
要整治网购“缩水”乱象,监管必须“长牙齿”,这样不良商家才能“长记性”。一方面,电商平台要当好“大管家”。要加强技术手段的应用,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精准识别那些可能存在“缩水”行为的商家。同时,加大人工审查力度,对商家的商品描述、发货情况等进行严格审核。在信用约束方面要“较真”,把商家信用和店铺流量挂钩,让那些“靠缺斤少两赚钱”的商家无处遁形。另一方面,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线上精准监测,及时发现异常的交易行为和商家动态。同时,开展线下全面巡查,对商家的仓库、发货流程等进行实地检查,对不法经营活动施以重拳。
此外,还需要健全消费争议多元化解机制。通过建立专门的投诉平台、简化投诉流程等方式,让消费者的意见能够更加快速便捷地触达商家和监管部门,让消费者敢较真、能较真。
只有不断完善制度、抓好监管、筑牢诚信,让那些“靠一锤子买卖占小便宜”的商家越来越少,让靠诚信经营赢得招牌、赚得口碑的商家越来越多,消费者才能放心消费、舒心消费,消费市场才能更加健康繁荣地发展。
本文针对网购商品“缩水”现象,分析了其现状、商家违法成本低的原因,强调了消费者较真的必要性,并从电商平台、市场监管部门等方面提出整治措施,指出完善制度、加强监管和诚信建设,能让消费市场更健康繁荣,消费者更放心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