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4月1日起施行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聚焦家门口摄像头尤其是可视门铃的安装问题。阐述了可视门铃普及现状、因布局可能引发的隐私侵犯问题,依据法律说明侵权风险,并提出使用可视门铃的注意事项。
自4月1日起,备受关注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正式开始施行。其中,家门口摄像头的安装问题瞬间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话题。
对于家门口摄像头的安装,存在这样一种观点:倘若摄像头的安装方式、拍摄角度以及监控范围并未对他人造成影响,那么这种安装行为并不违法。然而,如果智能门锁上的摄像头能够清晰地拍摄到他人的大门,甚至在他人开门后还能窥视到室内情况,这极有可能侵害他人的隐私权等合法权利,此时就应当对摄像头进行修正或调整。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门锁、可视门铃等智能家居产品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购买可视门铃这类产品。大多数可视门铃主要由门铃按钮、摄像头和室内屏幕等组件构成。当有人按下门铃时,摄像头会自动拍摄门外的照片或者视频,并通过室内屏幕显示出来,用户还可以与门外的人进行双向语音通话,甚至实现远程开锁等便捷操作。而且,一些可视门铃上的摄像头具备全天候工作的能力,能够随时摄制图像资料。但是,如果可视门铃的安装位置不合理,就很有可能侵犯他人的隐私,进而引发邻里之间的矛盾。
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居民居住的商业化住宅呈现出一梯两户或者一梯多户的格局。其中,部分相邻房屋之间采用“门对门”的布局方式,并且中间没有电梯厅等建筑设施作为隔离或者遮挡。在这样的居住环境下,如果邻居打开房门,对门的邻居就能够清楚地看到对面房间内人员的活动情况。要是在门上安装可视门铃、智能监控设备,那么对门邻居在室内的活动情况就会被全天候“监控”。至少,安装者可以了解到邻居何时外出、何时回家以及有何人到访邻居家等信息。
显然,上述这些信息属于人们不愿意被他人知晓的隐私内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通过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进入、拍摄、窥视他人的住宅、宾馆房间等私密空间的行为,均属于侵犯隐私权的范畴。因此,如果可视门铃的摄像头正对着邻居的家门和住宅,即便该摄像头是安装在自己家的门上,也涉嫌侵犯他人的隐私权和住宅安宁。
可视门铃虽然体积小巧,但其背后却涉及到邻里关系的和谐以及他人隐私的保护等重要问题。使用可视门铃等智能化设备本身并不违法,但是,如果可视门铃的拍摄范围涉及到他人活动的私人空间,或者将拍摄范围扩大到公共领域,那么就会面临侵权的风险。如果居民非要安装可视门铃,就应该充分注意保护他人的隐私权益。可以选择合理的安装方式和位置,并通过调整位置、安装挡板等方法来调整录制视频的范围,尽可能将录制视野控制在自家门口,避免摄录到他人的行为及活动,从而减少对他人的不利影响。
本文围绕4月1日施行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探讨了家门口摄像头尤其是可视门铃安装带来的隐私问题。可视门铃普及但安装不当易侵犯他人隐私,依据民法典这种行为涉嫌侵权。提醒大家使用可视门铃要保护他人隐私,合理安装与调整拍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