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缅甸发生的7.9级大地震展开,详细介绍了震中曼德勒的受灾情况,包括建筑倒塌、人员伤亡等,同时探讨了缅甸建筑防震的历史、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并对未来如何应对地震提出了相关建议。
在缅甸古都曼德勒市区的“天空别墅”(Sky Villa)建筑群里,原本4栋11层的高楼,如今景象惨不忍睹。仅有一栋还剩下6层屹立在地面上,其余3栋则全部坍塌。当地居民估计,有数百人被无情地埋于地下。
这里已然成为目前各方救援队汇聚的重点搜救地区之一。当地时间3月31日凌晨,中国救援队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成功救出了一名5岁男孩和一名29岁女性。
拥有百万人口的曼德勒,作为缅甸第二大城市和最重要的文化中心,此次却成为了7.9级大地震的极震区,它距离震中仅仅只有17.2公里。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当地时间3月30日,曼德勒本地伤亡人数超过2300人。缅甸本地媒体用“几乎被完全摧毁”来形容曼德勒的惨状,从皇宫、庙宇到民居,初步统计倒塌建筑可能超过2000处。
据缅甸官方消息,截至当地时间3月31日中午12点,这次强震导致缅甸2056人遇难,3900余人受伤,270人失踪。另据中国驻缅甸使馆消息,截至当地时间当日17时,这次地震已造成3名中国公民遇难、14人受伤。
地震工程专家、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教授格雷戈里·麦克雷(Gregory MacRae)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曼德勒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大规模城市建设始于英国殖民时期,但殖民者在建设规划时根本没有考虑防震能力。而且,直到21世纪前期,缅甸都没有完善的建筑物防震规范,这使得海量的老旧建筑成为了本次地震的重灾区。
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末,伴随着对外开放的步伐,缅甸开始重视建筑防震问题。身为世界地震安全倡议(WSSI)董事会主任和高级顾问的麦克雷,多次前往缅甸会见政府高级官员,还为当地建筑工程师进行防震培训,并且亲自参与构建了缅甸的建筑防震体系。
2003年,缅甸政府规定,新建的9层以上建筑必须具备抗震能力。麦克雷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地高层建筑的抗震水平。然而,他也强调,建筑防震并非只是制定规则、培训工程师那么简单,它涉及技术、法律、设施维护、训练、惩戒、政策执行以及海量的资金投入,一切都和政府的意愿及有效治理能力紧密相关。
就像2023年的土耳其大地震,建造商可以缴纳罚款而避免拆除违建的“建筑大赦”制度,成为了“建筑杀人”的罪魁祸首。而近年来,缅甸动荡的政治形势,也对防灾治理提出了严峻挑战。麦克雷直言:“本质上,这是一个政治问题。”
当地时间3月30日,在缅甸曼德勒,救援被困于“天空别墅公寓”废墟下居民的工作正在紧张进行。
“所有古老的城市都会受到严重伤害”
《中国新闻周刊》:“3·28”缅甸大地震造成的伤亡人数仍在持续上升。我们还不知道整体损失有多严重,但基于目前的建筑破坏情况,我们能得出哪些信息?
麦克雷: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建筑物倒塌的场景。考虑到地震的强烈程度,以及建筑物的建设年代和当时防震设计的缺失,这其实并不是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
以曼德勒为例,它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在乡间,至今依然能看到那些古老的木制民居,人们睡在楼上,牛养在楼下。在城市里,大规模的都市建设始于英国殖民时期,大多是砖砌结构,采用英国的建设技术。但由于英国很少发生地震,所以这些房屋在建造时根本没有考虑抗震措施。曼德勒还有很多后来建造的四五层楼建筑,属于混凝土框架结构,但因为年代久远,也没有考虑建筑的韧性(Ductile)。
总的来说,在这种强度的地震面前,所有古老的城市都会受到严重的伤害。看到这样的灾难在任何地方发生,都让人感到非常痛心。
《中国新闻周刊》:缅甸是一个饱经地震伤痛的国家,为何在建造房屋时没有重视防震设计?
麦克雷:这个问题其实可以提给任何一个久经地震灾难的国家。很多国家都有地震史,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建,但为什么各国还是未能充分采取建筑防震措施呢?首先是文化因素,一些宿命论的观念认为地震是上天的旨意;其次是技术因素,很多国家不具备防震设计的条件;最后是对信息的获知,人们只有看到、知道防震技术及其效用,才可能做出改变。
缅甸在这方面的工作并不算落后。东南亚、南亚大多数国家并没有大地震的历史,印度尼西亚是个例外,他们对防震设计的重视也开始得更早一些。缅甸有很丰富的关于地震的历史记录,因为佛教僧侣们将发生的地震记载了下来,这里还有很多寺庙倒塌又得到重建的历史故事。
缅甸对防震设计的重视始于20世纪90年代,世界地震安全倡议(WSSI)的专家团队,是缅甸对外开放后最早进入该国的外国团队之一。他们得到了很高规格的接待,见到了缅甸政府的交通部长、教育部副部长等官员。当专家们开始讲解地震的基本特征及抗震设计时,人们非常热衷于学习这些知识并加以实践。此后,定期的地震会议和工程师培训一直在进行。
1999年,缅甸工程学会成立了下属机构缅甸地震委员会(MEC)。在他们的推动下,政府组建了高层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委员会(CQHP)。自2003年之后,缅甸新建的9层以上建筑必须具备抗震能力,CQHP会检查建筑的结构分析和设计,并在施工期间进行现场检查。
不过,防震能力建设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设计、建造、维护,还需要质量控制。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当时缅甸拥有一个相对强大的政府,能够以合理的水平实际执行防震所需的大部分措施。麦克雷注意到,缅甸工程学会的朋友们热心于防震工作,并和政府高层维护了很好的关系。
事实上,在本次地震中,缅甸此前的防震工作成效有所体现。一些高层建筑展现了良好的抗震性,最严重的高层建筑倒塌并没有发生在缅甸。但麦克雷不清楚低层建筑是否也得到了有效的规范(注:根据CQHP规范,2层及以下建筑的结构分析不是必需的)。另外,老旧建筑的防震依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这次地震发生后,麦克雷在给缅甸工程师朋友发送的消息中写道:“这是一场悲剧,你们中可能有人失去了家人,有人流离失所,但我想强调的是,如果没有你们在过去25年间的努力,这次地震可能会导致更多的伤亡。”
如何应对未来的大地震?
《中国新闻周刊》:看起来问题的重点在于如何加固老旧建筑。有什么可行的措施吗?缅甸应如何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更多地震?
麦克雷:首先,有一个成本不高的措施:缅甸的很多英国殖民时期的建筑,顶部都有护墙,这些护墙很容易在大地震中掉落并砸伤人。政府可以考虑拆除或加固这些护墙。
关于加固老旧建筑,低成本的方式通常是加强建筑结构的刚性。比如,通过在框架间增加额外支撑减少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移动。但是,对于砖砌建筑来说,砖块只是“松散”地连接在建筑物上,将它们“绑”起来是相对困难的。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加固的办法,只是需要比较高的成本。比如,伊朗在加固学校建筑项目上就花费了50多亿美元,这已经是尽可能降低成本后的结果。
此外,防震设计还需要维护。日本有一种高科技的“免震”(Menshin)技术,也就是利用装置将建筑物与地面隔离,使地基在地震中可以水平移动,防止冲击波传递到建筑物并减少震动。但是,在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后,我们发现有28%的“免震”建筑表现不佳。原因是,这些建在隔离装置上方的建筑物需要有间隙才能水平移动,如果旁边有障碍物,建筑物就无法移动,隔离的作用就失去了。
总的来说,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总是意味着额外的成本。这本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世界各国都面临普遍性的困难。这需要技术,需要法律,需要对工程师的训练,还需要有效的惩戒系统,确保人们能遵从规则的要求。同时,这也需要人们观念的转变,让全社会意识到防震措施真的能在地震中救命。
防震工作总是存在一种平衡,它仿佛是保险投资。如果没有发生地震,那么防震措施的成本是不是在浪费金钱。但问题在于,我们无法预测地震的发生。任何国家越早开始建设防震能力,它未来受到地震的伤害就越小。当我们看到以前建造的建筑物在地震中保护人们时,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这是我们祖先的功绩。但是,如果建筑物需要更新,我们必须扪心自问:我们是否希望我们的后代回顾我们这一代时,认为我们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场大地震,或许可以让一个国家的防震工程得到真正的改变。
本文详细介绍了缅甸曼德勒地区在7.9级大地震中的受灾情况,包括建筑倒塌和人员伤亡。分析了当地建筑防震的历史和现状,指出老旧建筑防震是关键问题。同时,探讨了加固老旧建筑的措施和面临的困难,强调提高建筑抗震性需多方面努力,且防震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一场大地震可能促使国家在防震工程上做出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