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举行的标准化与科技创新发展论坛展开,详细介绍了国家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及国际组织代表在论坛上的发言,涉及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标准提升行动、标准公开成果等多方面内容,展示了中国在标准化领域的积极作为和重要贡献。
在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一场聚焦标准化与科技创新发展的论坛吸引了众多目光。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邓志勇在论坛上郑重表示:“我们将建立健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评价和服务体系。”这一表态,为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指明了清晰的方向。
事实上,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协同共生的紧密关系。标准化就像是一把精准的标尺,通过统一技术规范,能够有效降低研发成本。它为科技成果搭建了快速转化和扩散的桥梁,为创新提供了可复用的坚实技术基础。
邓志勇进一步阐述了未来的规划。一方面,将开展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行动,加快未来产业标准布局。这意味着传统产业有望借助标准化的力量实现转型升级,而未来产业也能在标准的指引下稳步前行。另一方面,将大力实施标准国际化跃升工程,积极推进关键和新兴技术领域、重点贸易领域的国际标准制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体系建设,培育一批国际性专业标准组织,促进重点领域标准国际化发展。这一系列举措,彰显了中国在国际标准化舞台上积极作为的决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创新管理司司长肖寒在论坛上发布了国家标准公开阶段性成果。目前,3万余项未采用国际标准的国家标准已实现免费下载,这一举措有效满足了社会各界对获取实施标准的迫切需求。同时,全部79000多项地方标准也在国家统一平台公开,并提供阅读和下载服务。肖寒强调,标准公开是标准实施的重要环节,是社会获取标准的重要途径。为了方便人民群众更好查询使用国家标准,已将国家标准公开功能集成到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并增加了分类检索和高级检索功能,支持多条件组合查询。此外,还增加了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公开地址链接,方便人民群众精准获取所需标准。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高念东介绍了在京全国标委会与北京市重点产业企业对接成果。目前,全国标准化委员会承担单位有666个设在北京,占比50%;累计制定国家标准27246项,占比60%,数量均为全国第一。在标准创制方面,2024年以来围绕量子信息、航空航天、工业自动化等领域形成18项国际标准提案;在自动驾驶、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等领域提出135个立项建议,成功立项国家标准76项、完成发布40项;构建了人工智能、氢能2个产业标准体系。这些成果充分展示了北京在标准化领域的强大实力和引领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电工委员会第36届主席舒印彪指出,国际标准为绿色产业、科技创新、产业布局提供了关键支撑。它有效促进了国家间、区域间生产要素和商品的流通,显著减少了技术性贸易壁垒,促进全球绿色贸易的便利化。他强调,中国是国际标准的重要参与者和重要贡献者,通过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中国不仅提升了自身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也展示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责任担当,还推动了全球绿色技术的合作与共享。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秘书长塞尔吉奥·穆希卡表示,目前新兴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世界格局。在这场变革中,国际标准发挥着推动创新、确保质量、促进全球协同等核心作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驻中国区域办公室首席代表康博思也对中国在新兴工业领域的表现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中国已经在包括电动汽车、5G、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新兴工业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在这些领域中中国标准推动了行业的发展。他还期待未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中国的合作越来越好,共同推动标准的制定、使用和推广。
本次标准化与科技创新发展论坛全面展示了中国在标准化领域的多方面成果和积极规划。从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到地方的具体实践,从国内标准的公开与完善到国际标准的参与和贡献,都体现了中国在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国际合作方面的坚定决心和积极作为。中国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参与国际标准体系建设,为全球经济的绿色发展和科技创新贡献着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