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新疆阿克苏市喀拉塔勒镇的吐尔洪·达吾提致力于保护与传承“却日库木麦西热甫”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故事,介绍了该文化遗产的内涵、价值,以及吐尔洪·达吾提的学艺经历、对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舞台改编等方面的努力,还提到了他徒弟的感受,展现了非遗传承的意义和价值。
“却日库木”,在当地语言中意为沙漠中的水。而“却日库木麦西热甫”,指的是围着沙漠中的水进行表演,这是维吾尔族独具特色的民间娱乐形式,也是当地群众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早在2008年6月,“却日库木麦西热甫”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其蕴含着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在新疆阿克苏市喀拉塔勒镇,“却日库木麦西热甫”几乎天天都在上演。出生于此的吐尔洪·达吾提,多年来始终如一地致力于保护与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走进喀拉塔勒镇文化站的排练室,46岁的吐尔洪·达吾提正全神贯注地弹奏着卡龙琴。他的指尖在琴弦上轻盈跳跃,悠扬的旋律如潺潺流水般从指缝间流淌而出。身旁的徒弟们伴随着这美妙的旋律,踏着欢快的节奏翩翩起舞。麦西热甫的曲调与欢快的笑声相互交织,伴随着舞者们轻盈的步伐,整个排练室的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温暖而充满活力的气息。这里,既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之地,也是人们心灵交汇的温馨乐园。吐尔洪·达吾提用他那灵动的琴声,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悉心传递给下一代。
(吐尔洪·达吾提和他的团队们正在沙丘上演奏却日库木麦西热甫 上官新宇 摄)
吐尔洪·达吾提回忆道:“我11岁那年,听到隔壁邻居家传来悠扬的弹琴声,那音乐实在是太美妙了,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出于好奇,我便跟着邻居大叔一起唱。后来,我自己尝试着制作了一把琴,从此之后,一边放羊一边弹琴就成了我最快乐的时光。我常常沉醉在这音乐之中,有时候甚至会忘了回家吃饭。”
吐尔洪精通卡龙琴、多浪热瓦普、手鼓等在内的10多种民族乐器,尤其擅长卡龙琴弹奏。卡龙琴是目前维吾尔族乐器中弦数最多的乐器,其音域宽广、音色婉转,配合歌唱、舞蹈等表演极富感染力,在烘托舞台艺术氛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08年,吐尔洪·达吾提被推荐加入喀拉塔勒镇文化站,师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艾力·依布拉音,参与对“却日库木麦西热甫”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挖掘、整理工作。也正是在这一年,他见证了“却日库木麦西热甫”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这一重要时刻。
作为一项广泛流传的民俗文化活动,如何在保留“却日库木麦西热甫”核心内涵的同时,通过舞台改编让更多人看得懂、会欣赏,成了吐尔洪·达吾提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为此,他与传承人团队一起,将传统麦西热甫的即兴表演模式转化为结构化叙事。他们以《迎春麦西热甫》《记忆中的麦西热甫》《丰收的麦西热甫》三幕剧重构文化基因,通过木卡姆音乐、民间歌舞、弹奏、说唱、游戏等丰富多样的形式,生动地再现了昔日游牧、狩猎、耕作的场景,以及到如今人们过上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的历史变迁,将多民族文化融合、阿克苏古丝绸之路驿站等历史信息鲜活、鲜明地呈现在广大观众眼前。
徒弟吐热汗·木萨说:“我从2019年开始接触却日库木麦西热甫,在学习、排练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很多次演出,登上了很多不同的舞台。每一次演出我都感到非常激动和感动。以后我也会积极参与却日库木麦西热甫的表演,为发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今,吐鲁洪·达吾提依旧活跃在传承非遗的第一线,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更多人了解到了这一沙漠之畔的文化瑰宝。
吐尔洪·达吾提保护与传承“却日库木麦西热甫”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故事。介绍了该文化遗产的背景和价值,展现了吐尔洪·达吾提学艺、参与挖掘整理以及进行舞台改编等方面的努力,还提及徒弟传承的决心,强调了非遗传承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