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消费贷利率即将上调这一现象,深入分析了银行此前“内卷式”降价的原因及带来的不良影响,如客户过度开发、不良贷款率攀升等问题,同时探讨了消费金融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拓展增量客户、加强风险管理、合理定价等。
近期,消费贷市场迎来重大变化,“内卷式”降价即将告一段落,利率将回归“3时代”。贝壳财经记者从多个渠道了解到,部分银行消费贷利率即将上调。有银行业内人士透露,4月1日后,银行消费贷将不再有3%以下利率的产品。
对于这一利率调整,不同人群有着不同的反应。在某银行个人信贷部门供职的张峰(化名)听到利率将上调的消息后松了一口气。他表示,近年来真正有效的信贷需求不足,银行消费贷成了冲规模的重要手段。然而,几年下来,能挖掘的优质客户早已“过度开发”,拓新客成本高,银行只能疯狂“内卷”消费贷利率。
消费者也同样陷入纠结之中。家住北京的王晓莉(化名)在得知银行即将上调消费贷之后,原本办理贷款并不紧迫,由于贷款会增加负债的压力,她曾想等贷款利率“再降一降”。但在3月30日,她向某股份制银行咨询消费贷时,该行工作人员告知她,现在还有利率是2.58%的消费贷,但就到3月底,4月之后优惠就停了,利率具体会调整到多少4月才知道。这让她在周末火速操作了一笔贷款。
数据显示,我国消费贷规模处于较高水平。2024年末,不含住房贷款的个人消费贷余额已达21万亿元。然而,“以价换量”的打法已让银行初尝“恶果”。2024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高达3.3万亿,其中个人消费贷、个人信用卡贷款等零售不良资产占比为30%,约为1万亿元左右。消费信贷不良率的攀升也让银行家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个人信贷的未来发展之路。零售信贷仍是银行未来发展重点,但将更加注重信贷质量与客群的增长。
此前,银行消费贷利率普遍在“2时代”。如江苏银行率先推出新客年化利率低至2.58%的消费贷产品;招商银行闪电贷利率最低2.58%;民生银行的消费贷审批额度为30万至100万元,最新利率为2.65%;宁波银行“宁来花”产品利率也曾低至2.68%。而去年,还有银行曾推出首月优惠利率1.88%的消费贷款,刷新了近年来消费贷利率最低水平。但如今,多家银行的消费贷利率已无3%以下利率。如中国银行“中银E贷”的利率恢复至最低3.1%;招商银行消费贷产品“闪电贷”的利率已恢复至3.4%(部分有优惠券的用户还可享受2.58%的优惠,截止时间为3月31日);宁波银行消费贷产品“宁来花”的利率最低3.98%;江苏银行“随e贷”“卡易贷”等多个信贷产品的利率均为最低3%。
过去几年,消费贷规模连年上涨。“近几年,银行都在发力消费贷,因为它是最容易上规模的贷款品种之一。”有银行业内人士表示,虽然对公客户一单贷款的规模巨大,但当前有效需求不足,对公客户的信贷业务相对稳定,不太会因为利率下降一点就转向其他银行,因此个人信贷就成了银行发力的重点。其中消费贷虽然单笔规模小,但“卷”利率相对有效果。在银行规模思维之下,消费贷成了银行冲业绩的重要着力点之一。
然而,银行利率“内卷式”降价的行为也引起了业内广泛讨论。有银行人士担忧,利率的过度“内卷”不利于银行自身发展,“以量补价”“求规模不求质量”等做法可能会导致客户的“过度开发”,在当前有效需求不足、居民就业压力较大、收入预期不稳的情况下,这会透支未来消费需求,增大家庭财务负担,可能衍生消费信贷资金用途改变、银行信贷不良贷款规模攀升等问题,最终不可持续。
这样的担忧并非毫无根据。近年来,银行消费信贷的不良率连续攀升,一些曾经大力发展消费信贷的银行也因不良率高企而不得不收缩相关业务。根据2024年报显示,平安银行消费贷款余额为4746.63亿元,较2023年下降13%。其背后主因是近年来平安银行一直在推进零售转型,主动压降高风险、高定价、高利率的业务,自2022年以来,该行消费贷款余额已收缩超1200亿元。2024年末,该行消费贷不良率为1.35%,同比上升了0.12个百分点。渤海银行亦是如此。2024年末消费信贷余额为375.12亿元,相较2023年大幅下降了50.60%。该行消费贷不良率最高,为12.37%。而在2020年时,该行消费贷规模曾达到历史新高的1126.98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银行密集转让手头不良资产,迫切出清。据银登中心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额达到1100亿 – 1300亿元,这一规模远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其中,3月份个人消费贷款及经营性贷款的不良资产占比达到83.4%,规模达到93.22亿元。此外,在银行消费信贷利率走低、不良高企的同时,因贷款资金被挪用的案例屡见不鲜。2024年,一些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经营贷款资金悄然 “暗度陈仓”,成为部分投资者加杠杆的 “弹药库”、购房者“换贷”的“替换品”。不少银行也因此吃下监管罚单。
对于消费金融的未来发展,业内专家认为,银行消费贷产品要注重拓展增量客户。目前银行在消费贷领域竞争激烈,许多银行都在拼价格、抢份额,实质上还是在切分现有的“蛋糕”,下一步需要努力把“蛋糕”做大,通过细分市场、差别化定价挖掘既有真实消费需求、又有贷款偿还能力的潜在增量客户,进一步扩大消费贷款的覆盖面。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银行应当加强对借款人资质的审核,如收入、信用记录、负债率等,可以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风险监测和预警能力。后续银行需要优化获客渠道,降低获客成本,通过差异化定价和隐形门槛筛选优质客户,加强风险管理,严格审核借款人资质,从而降低违约风险。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也认为,采取合理定价策略,确保盈利可持续性,银行应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合理定价,避免过度依赖低利率竞争。
事实上,银行家们对此已有认知。招商银行行长王良表示,今年会巩固提升零售业务主体地位,在零售获客方面,招商银行会重视大学生年轻客群、家庭及亲子客群、跨境客群、养老客群的增长。而中信银行拟任行长芦苇也指出,中信银行持续深化量价平衡,价值经营的理念,既不走“以量补价”的近路,也不走“以价补量”的险路。
“发展消费金融,并非是通过低利率鼓励低收入群体借钱消费或超前消费。”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在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提振消费是个系统性工程,是需要各项政策配合,提升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而非透支其未来消费能力。在刘晓春看来,监管部门、金融机构还要对实体经济和消费有更新的认知。当前,越来越多的新型实体经济和消费领域正在不断涌现,如DeepSeek所代表的人工智能领域、《黑悟空》代表的游戏产业、《哪吒2》代表的动画产业等,都属于实体经济,也属于“非物质消费”,应鼓励这些消费发展,从而带动经济增长。另有业内人士亦指出,金融支持消费也要从供给端发力。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需求结构变化,金融支持促消费也要在供给端适度发力,积极支持线上消费、养老消费、绿色消费、智能消费、服务消费领域发展,创造出更多的消费场景和配套的消费金融产品。
本文围绕消费贷利率上调这一现象展开,分析了银行此前消费贷“内卷式”降价的原因及带来的问题,如不良贷款率攀升、资金挪用等。同时探讨了消费金融未来的发展方向,强调要拓展增量客户、加强风险管理、合理定价,以及金融支持消费应从供给端发力,促进消费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