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蓝色突击 – 2025”海军联合训练的相关情况,包括训练背景、过程中的具体细节以及取得的成效等,展现了中泰两国海军的合作与友谊。
在3月的某一天,一位毕业于大连舰艇学院的泰国军官哲华,从泰国梭桃邑启航,经过整整6天漫长且充满期待的海上航行,再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此时的中国湛江,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中泰“蓝色突击 – 2025”海军联合训练。
中泰“蓝色突击”系列海军联合训练,自2010年首次举办以来,就如同茁壮成长的树苗,规模层次不断提升,联合训练的内容也日益丰富多样。如今,它已然发展成为中泰海军之间一项机制化的合作项目。今年,双方更是高度重视,共派出11艘舰艇、2支陆战分队等强大兵力参与此次联训。
哲华有着在中国留学的宝贵经历,能够熟练地使用中文。在之前的中泰“蓝色突击”海军联训中,他就曾担任翻译一职。而这一次,他还肩负着一个特殊的任务——到中方舰艇编队指挥舰昆明舰担任联络官。
在昆明舰的驾驶室内,不时传来中方舰员与哲华沟通的声音。“哲华,请帮忙联系一下791舰。”听到指令后,哲华迅速通过舰艇电台,与舷号为791的泰方“红统”号登陆舰进行信息传达。随后,编队运动科目有条不紊地持续开展。
“准备变换队形。”随着指挥员清晰而坚定的指令下达,中方舰艇编队与泰方“巴蜀府”号巡逻舰、“红统”号登陆舰等舰艇紧密配合,顺利变换出多个队形。中泰双方还为这些队形赋予了意义深长的代号,如“合作”和“和谐”,这无疑象征着两国海军携手共进的美好愿景。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恰逢中泰建交50周年,也是中泰第6次组织“蓝色突击”系列海军联训。两国海军通过加强训练协作,进一步深化了军事合作,相互借鉴建设经验,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与互信。
联训开始后,双方海军陆战队和舰艇编队按照精心制定的计划,在陆地、海岛、码头、海空域等多个区域开展了多项科目的训练。
在陆上科目的训练场上,记者看到了暖心的一幕。中方特意为泰方准备了手枪和步枪的中泰双语指引卡片,目的是辅助泰方官兵能够快速完成枪支分解结合等训练。除了指引卡片和专业翻译,在现地训练时,双方官兵还创造性地发挥出肢体语言、手势配合象声词的交流方式。比如,用射击的手势配合声音“biu”表示子弹单发,配合“biubiubiu”表示子弹连发,这种有趣又实用的交流方式让训练氛围更加融洽。
在进行机(滑)降训练的攀登楼前,不时爆发出一阵阵音为“dimama”的欢呼声。记者好奇地走上前去了解,才知道这个感染力极强的词语,在泰语中是“非常好”的意思,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中泰官兵在训练中的积极状态和相互认可。
直升机滑降,作为快速投放兵力的重要方式,备受关注。经过前一天的模拟训练,29日上午,中泰双方各派出6名陆战队员进行混合编组,投入到直升机滑降训练中。
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载着中泰双方12名队员混编而成的战斗小组的直升机,如矫健的雄鹰一般向目标地域飞去。直升机低空悬停后,两军参训官兵迅速且熟练地架设绳索、挂索钩,采取交替滑降的方式进行滑降训练。他们的动作干脆流畅,落地后迅速形成战斗队形,展现出了过硬的军事素质。
此次训练采用粗绳滑降方式,这对参训队员来说难度更高,需要依靠自身制动完成滑降。泰方参训队员蓬习·坎迪深有感触地说:“在机滑降训练中,我们从中国同行身上,学习到了宝贵的战术经验,通过这次交流,我们深切感受到中方对泰方的友好情谊。”
城市反恐是此次联训的重点科目。中泰两军官兵围绕城区武器运用和建筑物突击两项训练内容,展开了混编同训。中泰陆战队员们采用混合突入、扇形突入等多种方式,认真进行建筑物突击训练,不断提升协同作战能力。
在湛江附近海空域,云幕低垂,偶有小雨飘落。然而,这并没有影响中泰海上舰艇编队的训练热情。他们持续展开编队运动、联合对海打击、联合搜救、海上补给等科目训练,在复杂的气象条件下磨练着战斗技能。
全程参与海上联训科目的中方舰艇编队指挥所成员王高泉表示:“中泰双方在行动推演、战术融合、信息交互、联合指挥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效,完善形成了标准化联演指挥流程。在特情处置和快速反应等能力上,也取得了明显进步,有效提升了舰艇协作水平。”
同训同练同进步,共信共融共担当。这次联训,不仅仅是中泰海军陆战队和舰艇编队的交流合作,更是中泰携手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有力见证。
本文详细介绍了中泰“蓝色突击 – 2025”海军联合训练的情况,包括训练背景、训练内容、官兵交流等方面。通过此次联训,中泰两国海军深化了军事合作,增进了友谊互信,提升了舰艇协作水平和应对特情的能力,是中泰携手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