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与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CABI)合作的相关情况。包括双方联合构建中国 – 东南亚跨境作物重大病虫害主动防御屏障体系,通过全球协作建立生物安全网络,在防治草地贪夜蛾等方面开展国际合作,并将中国的植保技术和经验推广到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为全球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在广袤的云南边境,一道防御跨境重大害虫迁飞的联合防线悄然筑起。我国携手东南亚周边国家,共同抵御草地贪夜蛾的侵袭,致力于将“敌人”阻挡在万里之外,实现低成本、绿色可持续的控制目标,为农业生产安全保驾护航。
日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和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CAB International, CABI)东亚与东南亚中心共同主办的2025年度中国农业农村部 – CABI生物安全联合实验室技术咨询组会议顺利召开。记者从会议中了解到,当前我国已与东南亚多个国家联合完成了中国 – 东南亚跨境作物重大病虫害主动防御屏障体系的构建,这一举措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云南分中心代表访问CABI实验室。受访者供图
全球协作,建立生物安全网络
据悉,CABI即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它是一个非营利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于1910年成立,总部位于英国。该组织通过提供信息产品和服务,发挥其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专长,致力于产生、验证和传递应用生命科学的知识,以推动农业、贸易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陆宴辉指出,CABI是中国长期友好的合作伙伴,我国与CABI的合作历程已逾40年。1995年,中国加入CABI,成为其最重要的成员国之一。2008年,依托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成立了中国农业农村部 – CABI生物安全联合实验室(当时名为“农业部 – CABI生物安全联合实验室”),这一举措开创了与国际组织合作的新机制。双方依托该平台,在植物生物安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南南合作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张杰介绍,联合实验室成立后,以北京为总部,在欧洲和中国设立了多个分中心,其中包括位于瑞士的欧洲实验室以及下辖的安徽、山东、内蒙古、云南四个分中心。“通过联合实验室,我们拓宽了与欧洲、东亚、东南亚等地的合作领域,共同开展生物安全风险预警、外来入侵物种防治以及境外监测等研究工作,逐步建立起一个全球协作的生物安全网络,进一步扩展了生物安全的全球布局。”
御敌门外,打造跨境病虫害共同防线
2019年,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所副研究员郭井菲,作为第一批交流学者前往欧洲,在位于CABI瑞士中心的欧洲实验室进行交流学习。彼时,正值草地贪夜蛾全球迁飞的高峰期,也是我国刚刚发现草地贪夜蛾迁入之时。在欧洲实验室里,郭井菲专注于草地贪夜蛾的天敌研究。她回忆道,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她和同事们对两种原产南美洲的寄生蜂进行了生物学研究。
“草地贪夜蛾原产于美洲,但在当地并未造成毁灭性的农业灾害,这是因为当地存在它的天敌。”郭井菲解释说,“我们研究的这两种寄生蜂,主要寄生在草地贪夜蛾的卵和幼虫上,通过寄生取食杀死寄主,从而达到繁衍的目的,同时也有效控制了草地贪夜蛾的种群数量,维护了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
这些研究成果为中国有效防治草地贪夜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事实上,国际合作带来的益处远不止于此。
张杰表示,CABI具备强大的全球农业信息收集能力。我国科学家通过国际合作,在草地贪夜蛾迁飞到非洲时就开始密切关注并做好准备。2018年底,当发现草地贪夜蛾迁入我国时,我国已经建立起一套严密的监测系统,并储备了大量相关技术,最终成功控制了草地贪夜蛾的危害程度和范围。我国的防治经验还得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认可,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例如在东南亚,当地温暖湿润的环境有利于农业害虫越冬,到了春天害虫就会迁飞入我国。我们与多个周边国家合作,在当地进行防治技术示范与指导,帮助他们防治本国害虫,降低作物产量损失,这也相当于减少了进入我国的虫源数量。再加上我们在边境建立的昆虫雷达站、高空探照灯、地面灯、性诱捕器等各种设施设备,共同形成了一条有效的害虫防线。”
中国经验,改变非洲和东南亚乡村发展
到2025年,中国加入CABI已经整整三十年。三十年来,中国植物保护科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张杰介绍,过去我国在植保领域是受援助者,而如今,我国许多植保技术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通过联合实验室这样的国际合作模式,我国的技术和经验正为全球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024年12月11日,老挝万象,老挝农林部种植业司植保中心,智能高空灯安装培训。受访者供图
“在南南合作项目框架下,我们积极帮助肯尼亚和加纳开展减贫、农业绿色防控事业。在草地贪夜蛾发生高峰期之前,我们在非洲和东南亚多个地区举办培训班,培训当地的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让他们学习先进的绿色防控技术。我们还会为当地援助不同的植保产品,助力当地防控病虫害,持续扩大中国的影响力。”张杰说道。
中国经验正深刻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全球南方”国家。CABI东亚与东南亚中心主任张峰介绍,CABI不仅从事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入侵物种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同时也是一个发展机构,致力于将实验室技术应用到田间,把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推广到发展中国家。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技术和经验开始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非洲和亚洲国家地区。
“例如,我们曾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合作,将中国成熟的绿色生防植保技术推广到东南亚的缅甸和老挝,利用赤眼蜂防治水稻和玉米害虫。这在当地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在当地建立了全程的全套害虫综合防治方案,涵盖生产、推广以及持续发展等方面。这一方案至今仍在发挥作用,促进了当地水稻和玉米的增产、提质,帮助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张峰介绍,“我们还在东非的卢旺达建立了当地第一家农业地下害虫生防产品的研究与中试生产设施,这套设施在后来的草地贪夜蛾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介绍了中国与CABI的合作情况,包括构建跨境病虫害防御体系、建立全球生物安全网络、防治草地贪夜蛾以及推广中国植保经验等方面。通过国际合作,中国在植物保护领域取得显著成果,不仅保障了自身的粮食、生态和生物安全,还为全球农业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改变了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的乡村发展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