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探秘定西桥梁:从古代廊桥到现代科技的匠心传承

外国博主打卡中国桥的视频展开,以定西的桥梁为例,介绍了从古代廊桥到现代桥梁的发展,展现了中国人在桥梁建设上的匠心传承。

前不久,一则外国博主打卡中国桥的视频在社交平台上引发了广泛关注。视频中,这位外国博主在各地的桥梁间流连忘返,不断发出惊叹之声。“中国的桥就是这样的”,他被桥梁的宏伟与精巧所折服,更被中国人在桥梁建造中展现出的匠心深深震撼。

实际上,桥确实是观察中国人匠心的绝佳窗口。在陇中大地那纵横交错的沟壑之间,一座座桥梁宛如凝固的诗行,默默地串联起定西2200年的文明脉络。从采用木榫咬合工艺的古代廊桥,到由钢筋铁骨构成的现代飞虹,定西公路人以桥为笔,在时光的长卷上书写着传承匠心的永恒命题。

01 霸陵桥:渭水长虹的力学绝唱

提及定西的桥,就不得不说起“百年古桥”——灞陵桥。它可是大西北上镜率最高的一座木桥,还与黄河铁桥齐名,同被列为“国宝”。

横跨在渭源县清源河上的灞陵桥,其纯木悬臂叠梁结构令人叹为观止。这座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古桥,全长40米,仅仅依靠64根吊柱与11组圆木纵横咬合,就创造出了“桥上行车马,桥下过舟楫”的奇特景观。

钢筋混凝土T型王公桥

1958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拨款对王公桥进行重修,建成了一座长44米、宽6米、高18.47米的永久式八字撑立木架桥。这种“八字撑”木构技术,巧妙地运用三角形稳定性原理来抵御黄土高原的湿陷性地质,使得王公桥历经风雨侵蚀,依然雄姿不减。

1983年,定西地方政府历时15个月,在王公桥上游2.5公里处,建成了一座高32.6米、全长60米的钢筋混凝土T型梁公路桥。这在当时可是甘肃省境内建筑高度最高的一座公路桥。

“八”字式撑木架王公桥

03 堡子坪大桥:云端穿行的力学革命

当古桥逐渐退出运输主战场,定西公路人借助现代科技续写着匠心传奇。

麻华沟桥(刘子铱 摄)

在原桥上游侧,新建了一座3×50m波形腹板钢混组合梁桥。桥头新建路基与原路线顺接,新桥长160米、宽12米,墩高34.95米。这种波形腹板钢混组合梁结构,采用厚度为10~20mm的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作为箱梁的腹板。其独特的波形“肚子”设计,不仅让桥梁具备了较强的跨越能力,还降低了结构附加应力、提高了预应力导入度。在抑制桥面板混凝土开裂的同时,也减少了钢材的用量。

麻华沟桥的“波形腹板钢箱组合梁”凭借其卓越的性能、良好的经济效益、环保优势以及广泛的适用性,在甘肃省科技周上精彩亮相,为桥梁的重生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本文通过介绍外国博主对中国桥的惊叹,引出定西桥梁这一主题。详细阐述了定西从古代的霸陵桥、王公桥到现代的堡子坪大桥、麻华沟桥等不同桥梁的特点和建造技术,展现了中国人在桥梁建设上的匠心传承,以及从传统工艺到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与创新。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探秘定西桥梁:从古代廊桥到现代科技的匠心传承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