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美国心脏病学会会议:德国教授展示心电图模型开发与验证结果,2025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心电图模型助力急诊血运重建风险分层

第74届美国心脏病学会年度科学会议上,德国明斯特大学Antonius Büscher教授公布的深度学习心电图模型在急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需求风险分层中的开发与外部验证结果,同时还介绍了研究中的一些图表数据及作者范怡婷的相关信息。

第74届美国心脏病学会年度科学会议(ACC.25)于2025年3月29日至2025年3月31日在美国芝加哥盛大举行。在此次会议上,来自德国明斯特大学的Antonius Büscher教授公布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即深度学习心电图模型在急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需求风险分层中的开发与外部验证结果。

研究结果

在ACC 2025会议的相关研究成果展示中,有诸多关键数据和信息。

图4展示了外部验证中住院期间血运重建的预测表现(外部验证集,n = 18673)。其中,ECG模型的AUC(曲线下面积)为0.81 ± 0.01;高敏肌钙蛋白的AUC为0.85;临床医生的AUC为0.70 ± 0.13。这些数据直观地反映了不同评估方式在预测血运重建方面的性能差异。

图6体现了模型可解释性。具体表现为:

• 注意力热图突出显示对模型决策最重要的心电图区段;

• 局部重要性评分经测试集平均计算并与中位心跳对齐。

图8展示了患者特征,具体如下:

• 美国队列患者平均年龄大5岁,女性比例更高;

• 美国队列心血管风险特征更显著;

• 欧洲队列内科会诊比例较高;

• 欧洲队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率更高;

• 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中约半数接受了血运重建治疗。

关于作者范怡婷

范怡婷是香港中文大学/美国梅奥医学中心联合培养博士,同时担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心内科 – 心脏影像亚专科负责人。

她长期投身于临床工作及研究,主要特长及研究方向聚焦于结构性心脏病、三维超声影像、三维打印和人工智能在结构性心脏病上的应用。

在博士期间,她所在的研究团队是亚洲首个将三维打印技术应用于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团队。其研究成果斐然,曾获得第四届亚太超声年会青年学者奖第一名及欧洲心血管影像年会最佳摘要,发表相关论文7篇,最高影响因子达10分,并成功申请专利一项。她还多次以培训讲师的身份参与由香港中文大学和亚太超声心动图协会联合举办的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超声工作坊授课。

迄今为止,她已于国际性同行评审刊物上发表SCI论文29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3篇,总影响因子超过60分,并且担任《Frontier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杂志结构性心脏病专栏的审稿专家。

本文围绕第74届美国心脏病学会年度科学会议,介绍了德国教授关于深度学习心电图模型在急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需求风险分层的研究成果,包括相关图表数据体现的研究结果,还详细介绍了作者范怡婷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成就。这些信息展示了心脏病学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以及相关专家的杰出贡献。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美国心脏病学会会议:德国教授展示心电图模型开发与验证结果,2025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心电图模型助力急诊血运重建风险分层

评论 抢沙发